汉城见闻 萧乾




一座城市倘若有一条大江穿过,风景准差不了。汉城正是这样。住在半山的旅馆里,清晨边嚼着火腿鸡蛋,边眺望江景。汉江像一匹半散开的乳白绸子,兜了个弯,又向东北流去。江上时有汽艇向上游急驶。大桥以南,就是奥运会的设施:深灰色赛场等待着三周后的角逐喧嚣。奥运村一排排的楼房,挂着五色环的会旗。
整座城市都沉浸在迎接二十四届奥运会的喜悦中。在这整洁干净、秩序井然的城市里,每座建筑、每根电线杆子都贴了祝贺二十四届奥运会在汉城举行的标语,上空到处飘着彩色气球。奥运村周围草坪上竖立着来自各国的雕塑,其中有一只三米高的跷起的大拇指给我印象最深。
然而这片喜悦背后,也感觉出一种隐忧。尽管政府与各政党以及学运领导之间似乎达成了“休战”的默契,然而矛盾在,危机感就消减不掉。
我从未受到过这么严密的保护。下了飞机,候机室大厅里旅客丛中,不断有身着黄绿色军装的巡逻兵来回穿梭。他们有的雄赳赳地提了冲锋枪,有的腰间别着手枪。开的是国际笔会,可进会场之前也得像机场那样要走过有电子设备的检查门,彬彬有礼的小姐还手持测验器,在你浑身前后左右晃了个遍。旅馆过道,最初日夜常 有穿军装带枪的人在巡逻,后来索性对着电梯摆起一张桌子,随时都有三个武装人员在值班。
亚洲四只小老虎,我这是来到第三只了。南朝鲜的经济,正如其他三只小老虎,是在六七十年代飞起。令人痛心的是,那正是中国大陆三面红旗飘扬,关起门来大搞阶级斗争之时。最突出的印象是南朝鲜人爱用国货。闹市街头不但看不到“日立”、“索尼”的广告,连外国牌子的车也很少见到。我们睁大了眼睛找了九天,才只看到一辆。电梯、浴室设备等等,到处都是南朝鲜自产的,感触很多啊!想当年,中国人何尝不曾提倡过国货,抵制过洋货!可如今,社会上普遍心理是越洋越可自豪。走过王府井,日本货的广告比比皆是。
说起用国货,我想到两点:(一)国货不过硬,光靠爱国心来推销,也不灵。九天来,南朝鲜的“大宇”、“现代”和“起亚”三家牌子的车子我们都坐过,还在郊区驰骋过,可没抛过锚,未出过一点点的故障。南朝鲜自产的浴室设备同西方的一样好使。电梯开动起来平稳灵便,不比西方的逊色。(二)南朝鲜部长以身作则,以坐国产车为荣。光大声提倡不中用,上边得身体力行。
从饮食起居到文化,我感到南朝鲜人都珍视礼仪之邦的中国传去而中国本身却已丢掉的一些宝贵的东西。首先是礼貌。从机场、旅馆到大街上,人们无不文雅有礼。埃德加·斯诺的朋友玄雄先生邀我们去古朴雅致的“君子餐厅”吃了顿典型的南朝鲜饭。侍者殷勤麻利,照顾可谓无微不至。走进汉城的奉恩寺,看到熟秘的四大金刚和大雄宝殿以及殿外那些汉文匾额,宛如身在灵隐。翻看中央精神文化研究所的图书卡片,标明“古文”的净是汉籍。檀国大学校孔德龙院长一见面就告诉我们,他是孔子七十七代孙,一心盼望能去曲阜拜祖。《中央日报》一位记者告诉我们,他的先人是唐朝时由大陆去南朝鲜的。另一位告诉我们,他的祖籍是山东临朐县,先人在明朝来朝鲜,协助抵抗过清朝。
在五十二届国际笔会上我作了《中国文学界的改革与开放》的演讲。大会规定只用朝、英或法语讲,我用的是英语,带有朝、法语的同声翻译。汉城的报纸天天都有关于我们(以及苏联作家)的报道,然而准确性很差,如说柯灵跟毛泽东长征过,冯牧是赵紫阳下面大员,说我曾两度坐牢。
南朝鲜与胶东半岛仅一水之隔,如今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多次谈话中,南朝鲜人士都向我们表示,南朝鲜渴望同中国建立友谊,首先还不是为了贸易,而是希望通过中国,能推动南北关系的缓和,乃至实现某种形式的统一。
使我十分惊讶的,是南朝鲜汉学家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熟稔。据说那里文艺界以对《讲话》的态度为分野。主流派拥护,另外也有反对派。
这一次,台湾派了十八位代表,团长姚朋(彭歌)以及王蓝等其他团员,对我们均十分亲切友好。《京乡日报》组织了一次我与台湾林海音女士的对话,由汉学家许世旭主持。一开头,许说,希望我们以和解的精神对话。我说,用不着和解,我们根本没吵过架,对话只是为了沟通。林海音接着说,沟通也不必要,我们都相互了解。然后,她就滔滔不绝地对《芙蓉镇》、《烟壶》等大陆文学作品表示了赞赏,我也称许了张爱玲、白先勇在作品中对中国传统小说的语言及手法的运用。当主持人问起我们对朝鲜南北分裂的现状有何看法时,我们一致说,这是你们之间的事,但同时又表示相信:朝鲜终有一天会统一起来,正如海峡两岸的中国不会长久分裂下去一样。
我们谈的最多的是北京城。林海音出生于台湾,很小就被带到北京。她在西城和南城住过。关于北京,她问得十分仔细。我说,百闻不如一见,欢迎她回来看看。她说她个人很喜欢邓丽君带童音的歌,又问起为什么邓丽君的歌和琼瑶的小说在大陆那么风行。我说:“台湾的歌子和作品在大陆风行,首先是因为那是来自宝岛的啊。正如在《城南旧事》中,你不是也抒发了对大陆的怀念吗?”
台湾代表团是先我们一天走的。在大厅里,我绕过大堆行李,赶上前去同他们告别。我说:“欢迎你们来北京。”他们说:“你访问台北的愿望迟早有一天会实现。”
一九八八年九月六日,于香港

萧乾(1910—1999),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有长篇小说《梦之谷》,通讯特写集《人生采访》,散文集《萧乾散文特写选》,译作《好兵帅克》(雅·哈谢克)、《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亨利·非尔丁)等。并有《萧乾文集》行世。




www.tingbook.com
天方有声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