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独立广场,好像走进美国的历史。 那是一个深秋的下午。和煦的阳光透过西边的树林,把光影投在碧绿的草坪上,洒在贮满过去岁月的独立广场。秋风一阵又一阵,树叶不停地沙沙作响,像是此起彼伏的心潮,像是由近及远的倾诉,你听见了什么吗? 我听见了! “在自然法则下面,一切人生来都是自由的,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对自己的身体有支配的权利。”——杰佛逊站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土地上,站在黑人和白人围成的人圈中,挥动着有力的臂膀开始了他的演说。 时间是1776年7月4日,地点在费城后来命名为“独立宫”的一幢坐北朝南老式建筑的四层楼。借助四周角落燃亮的烛形壁灯的光亮,我走进了当年的会场,空荡荡的房间中摆着一张椭圆形大橡木会议桌,十三张皮椅默默围绕在它的周围。这里汇聚着来自十三个殖民地的代表,召开过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第二次大陆会议。我仿佛又见那位口若悬河的演说家高昂着头,时而激越,时而深沉,时而奔放,金属一般洪亮的嗓音中夹带着北美的风暴,朗声宣读着他昨夜为大会起草的一挥而就的《独立宣言》……红色的卷发在他头上飞扬,目光炯炯,闪耀着穿透历史迷雾的光芒! 会议顺利地通过了《独立宣言》,正式宣布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了!——那张悬挂于壁上的油画,记下了代表们当年亲手签署《独立宣言》时的情景。有“开国之父”之称的华盛顿端坐在橡皮椅上,杰佛逊站在他的身边,代表们的目光围绕着他们,凝聚在一个点上,烈火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燃起……历史的一瞬在这里定格!当我独自站着凝视着这幅壁画的时候,我好像置身于博大的历史空间里,那些历史的记忆全变成有声有色的历史画面: 17世纪初,英国殖民主义者的航船从英吉利海峡出发,越过波澜汹涌的大西洋,登上了北美的土地,大批移民移居北美,其中包括从非洲贩运来的黑奴,开始了对北美长达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 任意贩卖黑奴,压制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垄断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七年战争”虽然以英国殖民者的胜利而告结束,却为它的最终失败播种了祸根…… 我听见了! 来自来克星顿小镇上的枪声,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枪,火光划破黑夜的铁幕,照亮了一角天际。那是七十七名农夫和木匠自愿组织起来的“分秒队伍”袭击英国军队的枪声,每一束火光,都是油的火焰、电的火焰、愤怒的火焰! 战斗是怎么打响的? 我在参观华盛顿当年办公的三楼展厅里,看到了曾经陪伴他指挥独立战争时使用过的各式手枪和火枪。尽管硝烟早已消散,锈斑爬满了扳手,却撩人想象当年有过的一次又一次的血战,华盛顿指挥大陆军民兵决胜千里的壮观场面。冬天,发生了美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英国政府允许东印度公司免税向北美倾销茶叶,使当地市场失去了公平竞争的天平,波士顿人感到自己被戏弄了。被侮辱了,同时也被激怒了,他们登上了英国商船,将船上的茶叶全部倒入了大海。英国政府采取高压手段,派军队进行镇压,更激起北美人民同仇敌汽的反抗。1775年4月18日夜间,马塞诸塞总督派出八百名英兵到距波士顿273里的康科特去搜查民兵储藏的军火,本来已经剑拔弩张的局势,又引发了一触即发的火线,得知消息的当地民兵迅速集合起来并埋伏四周,当英兵来到来克星顿小镇的时候,天还没亮。大摇大摆的英兵如入无人之境似地走进了小镇,还没有待他们站定脚跟,枪声顿时大作,民兵们从丛林中、屋顶上、小巷口射出了一颗颗愤怒的子弹。英国军队和北美人民组织的民兵分别向波士顿战场集结,更大规模的殖民与反殖民的战争拉开序幕。“和解在现今是个荒谬的梦想。”——《费城》杂志主编托马斯?潘恩大声疾呼!也就是在民族危难的紧急关头,华盛顿被大陆会议任命为民兵整编后的大陆军总司令。在以后发生的波士顿、普林斯顿、萨拉托加等一系列战役中,华盛顿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才能使得大陆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局势……从充满战争硝烟的历史追忆中走出来,我又在华盛顿办公室的一侧,不同寻常地看到在那里还摆放着一架老式钢琴。据说这位一生戎马的儒将还兼擅音乐,一旦休闲,他那高傲的头颅里就会激荡起潮起潮落的乐思。然后他慢慢地走向钢琴,时而激越,时而深沉,让那从他灵魂深处倾泻而出的旋律,飘出窗外,响彻大街小巷,震撼着所有能够听到他的琴声的灵魂…… 从那架依然沉浸于古老韵律的老式钢琴边上走过,走出他的办公室,我又一次凝视着矗立于独立宫前的那尊华盛顿铜像,他戴着那顶宽沿的来自乡间的草帽,披着一肩风尘的大衣,举起了他强有力的那双手,在向人们向历史致意呢!一刹那间,心中有一种被征服感,我从自己身上找不到一种力量可以超越它。这种征服的力量不单单来自他刚毅的精神和凛然之气,也来自他无畏无惧无我的博大的心灵。他在连任两届总统以后,发表了著名的告别辞》,宣布不再谋求当选连任,以求回返平民的生活…… 我听见了! 那是自由钟奏鸣的巨响,穿过高山,飞越大海,透过云层,回响在天宇之间。那钟声告示:“在遍地给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那钟声曾经传遍整个北美,传遍全世界。当我随着参观的人流缓缓走向自由钟展厅的时候,那钟声似乎也一直回响在我心头。可是,当我走到它身边的时候,那钟声却突然停止了,消散得无声无息了。原来,它已被罩在精制的玻璃柜中,严密地给看管了起来。 这口重2080磅,高3英尺、钟唇12英尺的巨钟,据说是悬挂于来克星顿教堂的旧物。黄铜铸成,工艺极为简单,甚至有点粗糙,在我的眼中,它显得太一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不用说得那么远,就说在我的家乡——天台县吧,随便走进哪个佛教寺院,你都可以看到明朝或清代三四百年以上铸造的大钟,那种造型、那种工艺真让人看了惊奇。可是,就是这么一个极为普通的黄钟,美国人还是挺看重的,因为它是美国自由的传统象征,所以就有了非同一般的历史意义。这口钟曾经召唤北美人民为抗击英国殖民统治响彻过美国上空。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诞生了一个新的国家,而且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兴起。1846年,美国人民为了纪念华盛顿诞辰一百一十四周年,又敲响了这口巨钟,从此严重毁裂,无法修铸。后来就把它作为历史文物保护起来。我非常敬重的一位诗人在《美国印象》一诗中这样吟道:“仅仅有二百年历史的国家,到处是二百年历史的古迹。”一个善于保护文物的民族,是有眼光的民族,因为它懂得尊重历史珍惜历史。世界上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个民族的苦难史。过去受人凌辱的不要忘了受人凌辱的滋味,现在也不要再去凌辱他人,挣断了锁链的不要把锁链套向别人,自由与民主永远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最强音。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可是,美国的自由钟暗哑了,从此再也没有响过,当我从封闭的自由钟前走过的时候,我真想对所有的人大喊一声:敲响自由钟啊! 让那澎湃着激情,震撼过多少人心灵的召唤自由的钟声继续响彻天宇吧!
刘长春(1951-),浙江天台人,作家、书法家。有散文集《旅途》、《山水境界》、《长春散文》、《天台山笔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