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郑板桥扬州卖画 离开故土一百多年,远在伏尔加河畔的土尔扈特蒙古族同胞,不远万里,回到祖国,也说明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清朝的经济有很大发展,对远方的游子,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当时的扬州,已经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伴随商业的繁荣,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增加了。许多画家,聚集在这个风光绮丽,街市繁华的城市里,以卖画为生,其中有不少是杰出的艺术家,如郑板桥、金农、黄慎、罗聘、李方膺、李鱓(shàn)、高翔、边寿民等。他们大多是由外省市到扬州来居住的,有的做过官,但辞了职,或被革职,有的生活不很得意。类似的经历,相近的生活理想,富于正义感,不肯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对腐败的官场和奸商的巧取豪夺强烈不满,同情贫苦民众的苦难生活,是他们思想的共同点。在绘画艺术上,他们有相似的狂放不拘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追求,有很高艺术水平和成就。绘画史上,把这批画家称为扬州画派。他们的艺术风格、思想、言行,与当时统治阶级提倡的画风和思想观念格格不入,正统思想的人看他们很怪,因此,把他们叫作“扬州八怪”。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最出名、最有代表性。郑板桥单名燮(xiè),江苏兴化人,是康熙年间的秀才,雍正年间的举人,乾隆年间的进士,五十岁才到山东范县做个七品小县官,后来又调任潍县的知县。 他在潍县官衙里,多次写信回家教育他的儿子,不要因为老子做了官,就自以为了不起,要勤俭,要同情贫民,不要虐待家中的仆人和仆人的孩子,有食品,一定要分给其他孩子同吃,因为他们与自己同样都是人。他在任上,尽量给百姓办点好事,打击那些仗势欺人的恶霸地主、土豪劣绅。遇到灾荒年成,他及时报告朝廷,打开县里粮库,分发粮食,救济灾民。他的行动,却得罪了他的上级,因而受到刁难。他于是果断地辞了官职,来到扬州,卖画为生。 郑板桥的诗歌、书法、绘画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被叫做“三绝”。他在诗中,经常痛骂那些贪得无厌的官员是如虎似狼的差人、奸猾欺诈的商人,以同情心描写孤儿、灾民的痛苦。他骂贪官污吏像一群豺狼,将百姓的喉管咬断,眼睛吮出,人民的一丝一毫都被他们搜刮干净。他最喜欢画的是劲竹、兰花、石头。他画的竹子、石头,都很有生气,表现了他狂放的作风和高尚的品德,也表现了他对苦难民众的同情。有一次,他画了一幅被风雨吹淋的竹子,并对这幅画题诗“衙宅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意思是听到这些竹子所经受的风雨声,就像听到穷苦老百姓悲愤无助的哀求声一样。 郑板桥的画,非常讨人喜欢,人家家里,挂了一幅他的画,会感到荣耀无比。他卖画,并不在乎报酬的多少,有时,一些牧童、小贩或其他穷苦的人来求画,带给他一点他喜欢吃的狗肉或什么的,他会高兴地给他们画上一小丛竹子,或者写一小幅字,而衣装华丽、态度傲慢的有钱有势的人,来求他的画,拿再多的银子,他则一口拒绝。 有个大盐商,家中有很多名画,就恨没有郑板桥的画来向人炫耀。虽然有人给他送来过几幅题名为郑板桥画,但都是假的。他就叫家人给郑板桥家里送去一千两银子,求一幅亲笔真品。但郑板桥坐在一边看自己的书,对来人不理不睬。 来人讨个没趣,回去向盐商报告,盐商非常懊恼。一个帮闲的师爷对他说:“东家如果一定要得到郑板桥的真笔,只有这样这样。”他一面说,一面比划。盐商听得很高兴。 郑板桥读书画画累了,爱到城外走走。一天,他出得城来,走得远了,见到一片竹林,幽深可爱。林中有间茅屋,清爽简朴。屋外有位穿着朴素的老者,正在弹琴。旁边有儿童在烧狗肉,快熟了,香气四溢。老者见到客人,忙请客人坐。说:“我这里难得有客人来,今天见到先生,真有缘分。快请歇歇脚,喝杯薄酒。” 郑板桥跟一般人很随和,便不客气地坐下喝酒吃狗肉,与老者闲聊起来。 他喝得兴起,便抬眼观察茅屋里面,见四壁空空,问:“老先生屋里怎么没有一幅画?” 老者说:“喜是喜欢画,只是没有闲钱去买画。” “哦,原来是这样。”郑板桥说。 过了一会儿,郑板桥又问老者:“你家里有纸笔吗?”老者说有。郑板桥叫取来。老者叫儿童到屋后取来笔砚和纸张。郑板桥乘着酒兴,画了好几幅。 落款时,郑板桥问老者姓名。老者说了后,郑板桥正要下笔,突然想起,惊奇地问:“你怎么跟城里的那个大盐商姓名一样?” 老者说:“同名同姓的人很多,巧合吧?”郑板桥没有再问什么,便落下题款,说:“就算酬谢老先生的酒和狗肉的款待吧。” 结果,大盐商家里挂上了郑板桥的真迹。郑板桥这才发现上当了,真是“难得糊涂”。 扬州八怪的画,上面继承了明朝后期大画家徐文长和清初画家八大山人、石涛等人的传统,下面对后世富于开创性的、写意派的画风,有积极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