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徐光启译《几何原本》


270徐光启译《几何原本》
明朝万历后期,南方的倭寇虽然平息下去、北方后金的势力却越来越厉害。一些忧国忧民的读书人,纷纷研究救国救民的学问。徐光启就是这样一个读书人。
徐光启生在上海。他出生时,虽然没有遇上倭寇的祸乱,但倭寇几十年的骚扰,在江南民众中仍记忆深刻,难以抹去。徐家就是被倭寇抢劫过后,又被倭寇的一把火烧得精光的。少年徐光启每听到长辈讲起倭寇祸害中国的事,就感到痛心,激起殷切的报国之心。
徐光启读书很刻苦,喜欢联系实际,有时还自己下田种庄稼蔬菜。公元1597年乡试时,他的试卷初审时遭淘汰,有眼光的主考官焦竑复审时,重新选中,徐光启这才中了举。这给他很大的鼓舞。
七年之后,徐光启考中进士,在翰林院做庶吉士,继续深造。当时一般读书人读的都是儒家的《四书五经》,学习孔子、孟子、朱熹的思想。徐光启不仅读儒家的书,还读了不少当时被人认为很新鲜,但不免有些异端的西洋科学著作。
公元1582年,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来到澳门,后来经过广东、南京,公元1600年到北京,受到明神宗召见。皇帝对他进献的自鸣钟很有兴趣,赐给他财物,同意他住在北京。他在中国生活近三十年,学会讲汉语,读儒家的书,写文言文章,与许多读书人交上朋友。他来中国的目的,是传播天主教的教义,但面对儒家思想在中国读书人中强大而牢固的影响,他不得不改为传播一些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来拉近彼此的距离。
徐光启于公元1603年在南京与利玛窦结识。公元1604年,他到翰林院做官后,就专门拜利玛窦为师,跟他学习西洋的天文历法、几何数学、武器制造等知识。徐光启认为,这些西洋学问,特别是关于制造西洋大炮、农业水利技术的新学问,对于富国强兵有很大的作用。
徐光启对数学非常有兴趣。他认为数学原则可以应用于各种实验科学,对于解决天文历法、测量建筑、武器制造等等都是有用的,好多学问都离不开数学。
一天,利玛窦跟徐光启谈起一本古老的西方数学名著《几何》,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写的。徐光启听得津津有味,觉得是本好书。于是,他与利玛窦商定,两人共同把此书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的读者。
从此,徐光启每天从翰林院下班,就来到利玛窦的住宅,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写,翻译起《欧几里得原本》来。他们工作得很辛苦,因为西方的数学著作,从来没有人翻译成中文过。许多名词、术语、概念的翻译,都要首创,既要译得准确,典雅,让中国的读书人接受,又不能和原来的意思有出入,这费了徐光启很多功夫去思考。他们花了一年多时间,经过再三修改,才完成全部译稿,并定名为《几何原本》。全书共有六卷。现在数学中一些通用的术语、概念,如“几何”、“三角”、“直角”、“锐角”、“正弦”、“余弦”等等,都是由这部翻译书首先使用而流传下来的。徐光启后来还翻译过介绍西方水利的著作——《泰西水法》。
徐光启研究学问,不停留在书本上,他很重视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公元1619年,他辞掉官职,闲住在天津,就自己买了块田地,搞种植实验。有一年,他的一个朋友从福建来,给他带来好多株甘薯的秧苗,说是从国外传过来的,在福建种得很好,可以吃,是救灾的好作物。他正好回到上海老家居住,就在自己的地里试种,精心培养,终于获得很好的收成。他很高兴,写了本《甘薯疏》,介绍它的用途与耕种方法,在江浙各省推广开来。
但徐光启的眼光,始终是关注着北方的战争和国家的兴亡。
公元1619年,明军在萨尔浒大败的消息传来,满朝文武议论纷纷,有的主张大量征兵,有的主张增加饷银。徐光启挺身而出,几次向明神宗请求,让他照新方法训练一支精兵,到前线杀敌报国。明神宗给他升了官职,派他到通州练兵。
徐光启很兴奋,他又提交新的报告,详细说明具体练兵的方案。可是,他的练兵衙门成立以后,没有兵源,没有饷银。他不断地打报告到兵部,要人要钱,最后总算要到一点饷银和几千新兵,却多是老弱病残,能上阵的不多。徐光启灰了心。不久就因病辞去有名无实的练兵差使,回到老家。
但是,辽东形势日益严峻,又让徐光启坐不住了。他再次上疏请求大量铸造西洋大炮,以加强防守力量。明神宗有些心动,要用他。可是,兵部尚书跟他意见不和,其他官员也攻击他,他的希望又落空了。
晚年,徐光启回到上海,一面在田里做农业科学试验,一面完成他早年就开始编写的中国农业科学巨著《农政全书》。
徐光启生活朴素,不计较高官厚禄,只喜欢科学技术,关心国计民生。他去世的时候,箱子中只有几件旧衣服和一两银子。



www.tingbook.com
天方有声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