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情深意浓《西厢记》 “元曲四大家”都擅写爱情剧,除了关汉卿,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白朴的《墙头马上》,都是著名的爱情剧。但被后人称为“天下夺魁”的爱情剧,却是王实甫写的《西厢记》。 王实甫关汉卿大约是同时代的人。他经常去官妓们居住的教坊、行院或演戏的勾栏,熟悉官妓们的生活,因此擅长写“儿女风情”一类的戏。有人评论他的作品“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意思是:王实甫写的杂剧,文字美,叙述精致、细腻,就像诗人写的诗一样,有许多极美的句子。) 王实甫创作的杂剧,今天知道的有十四种,留存下来的只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也有人怀疑《破窑记》并不是王实甫写的。 《西厢记》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相国府小姐崔莺莺是个性格娴静、容貌美丽的姑娘。她不仅会裁缝绣花,而且识字会写诗词。长久以来,她一直寂寞地住在相国府,不能跟外界接触。她从小就被父母许配给“花花公子”郑恒,这使她十分苦恼。崔相国死后,崔莺莺随同她的母亲送父亲的棺柩回乡,在路途中她们暂时住在河中府的普救寺里。正巧,洛阳的秀才张君瑞要到京城去应考,路过这里也到了普救寺。张君瑞和崔莺莺用互送诗歌和听琴等方式表达爱慕之情。就在这个时候,河桥镇的守军头领孙飞虎知道崔相国已死,欺负崔家母女俩没有依靠,带领军队包围了普救寺,想要逼迫老夫人答应把女儿崔莺莺嫁给他。危急关头,老夫人说:谁要是能够让孙飞虎退兵,就把崔莺莺许配给谁为妻。张君瑞挺身而出,他先用智慧让孙飞虎后退,又给他的好朋友白马将军写了一封信,要他赶快带兵来救援。就这样,张君瑞为老夫人和崔莺莺解了围。 但是事后,老夫人翻悔了,想赖婚,她要张君瑞跟崔莺莺以兄妹相称。在丫环红娘的热心帮助下,他们两人冲破了老夫人的阻拦,私下结合。到了这个地步,要面子的老夫人只能承认他们的婚姻,但是她要张君瑞立刻到京城赶考,考取功名后才能成亲。以后张君瑞果然考中了状元,这对有情人终于喜结良缘。 王实甫的《西厢记》,故事取材于唐朝元稹的传奇(一种情节奇特神异的小说)《会真记》。在北宋,《会真记》成为民间说唱、说书的题材。到南宋,《会真记》已经在中原和江南到处流传。金朝的说唱家董解元把它改写成《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又把《西厢记诸宫调》改写成杂剧,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对白,删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 当时的杂剧一般只有四折,而王实甫写的《西厢记》有二十一折;一般的杂剧是一个主角从头唱到底,而《西厢记》要两三个角色分别唱。《西厢记》的结构严密、规模宏大是没有哪出戏可以跟它相比的,剧中塑造了老夫人、莺莺、红娘、张生等个性鲜明的人物:老夫人是封建礼教的象征,莺莺是反封建礼教的叛逆形象,在红娘身上则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善良、高尚和斗争智慧。 虽然元稹的《会真记》、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故事基本相同,但是在王实甫的笔下,反封建的倾向更鲜明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更明确了。王实甫是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创作《西厢记》的,“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眷属,是家属、亲属的意思。)的主题,是王实甫发自内心的愿望,也是数百年来青年男女的美好憧憬。 此外,王实甫的《西厢记》语言典雅,往往在一开头就把读者吸引住,让人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请看它的第四本第三折的开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深秋季节,西风紧催;大雁向南飞回家乡,可是张君瑞却要离开亲人。早晨,是谁把树叶染红了?那一片片红叶,多么像跟亲人告别时流下的眼泪——这不是眼泪,分明是一滴滴的血。这诗句,把崔莺莺和张君瑞在长亭送别的气氛写得多么真切动人。 《西厢记》在当时一经演出,马上受到社会的承认和欢迎。许多文人对它大加赞赏,称它文字美,诗句美,意境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