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女词人李清照


223女词人李清照
腐败的南宋小朝廷,面对横行的金兵只知逃避。宋高宗从临安逃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又从越州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再乘船从海路逃到了温州。百姓们跟着朝廷辗转避难,受尽了战乱的煎熬,尝尽了家破人亡的痛苦。在逃难的人群中,就有宋朝的一代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李清照以多才多艺,她通晓书画,善写诗文,尤其以写词著名,是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她出身于一个文学修养很高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担任过礼部员外郎等官职。母亲也知书善文。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精通史书,见闻广博,少女时代写的诗词就远近闻名了。
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了太学生(我国古代的大学生)赵明诚。赵明诚是当时的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幼子,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
李清照与赵明诚志同道合,他们不仅都善诗能文,而且都爱好金石(古代铜器和石碑上的字画)学。李清照帮助赵明诚一起搜集碑文字画,收藏金石器皿,还和他一起,对家中所收藏的商周时期的彝器、汉唐时期的石刻拓本进行整理研究。
闲暇时,夫妻俩诗词唱和,情意深长。据说在宋徽宗宣和年间,有一年重阳节,李清照写了一首词《醉花阴》,寄给在莱州(今山东掖县)做官的赵明诚。赵明诚读后叹赏再三,自愧不如。为了胜过妻子,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地写了三天三夜,一共写了五十首词。他把李清照的《醉花阴》夹在其中,给朋友陆德夫看。陆德夫细细地读了几遍,说:“只有三句极好。”
“是哪三句?”赵明诚追问。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陆德夫说的,正是李清照《醉花阴》中的最后三句。可见李清照的词是多么具有其艺术特色。
“靖康之变”之前的这段岁月,是李清照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他们花了二十年时间编撰的《金石录》终于编成了。这部书在我国古代学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在这一时期,李清照写了许多清丽婉转的诗词作品。它们大多表现了她在优裕生活中的悠闲情怀。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进入了颠沛流离、凄凉悲苦的后期生活。
公元1127年,赵明诚的母亲在江宁去世,赵明诚离开任所去奔丧。宋高宗即位后,他被任命为江宁知府。第二年,李清照也为避乱来到江宁。赵明诚来江宁时,曾把家中最名贵的金石字画装了十五车,一起带来。李清照走后,留在家乡的文物和老家的房子,全都被金兵烧毁了。夫妻团聚不久,赵明诚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府。他独自骑马去建康(当时江宁已改名为建康)听命,不幸于途中患病,到建康后竟与世长辞了。
丈夫的去世,对李清照的打击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她埋葬了丈夫,去临安投靠弟弟李沅。
不久金兵南下,宋高宗一路南逃,李清照也随着逃难。当她返回越州时,随身带出来的文物收藏,或毁于战火,或被盗掠,只剩下一点残简碎篇。
国破家亡,凄苦漂泊,使李清照后期的创作风格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她的词,由清丽缠绵变为深沉悲壮。她深深地怀念故国,对南宋小朝廷不思抵抗只知逃跑,给予了极大的讽喻。她在《乌江》这首诗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公元1132年,李清照移居临安,在那里过完了凄凉孤苦的晚年。但是她一直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公元1134年,她对《金石录》做了最后的修改整理,写下了著名的融叙事、抒情于一体的《金石录后序》。她把书献给朝廷,请求出版。大约在公元1155年或稍后,一代女词人终于走完了她的人生之路。去世时,她大约七十多岁。
李清照去世后不久,《金石录》终于刻成问世;她的词集《漱玉集》六卷和诗文集《李易安集》十二卷,也相继问世。可惜,她的诗词文集后来都散失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李清照集》,都是后人重新收集的,只是她的作品的一部分。



www.tingbook.com
天方有声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