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茶圣陆羽


182茶圣陆羽
唐肃宗至德、乾元年间,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茶经》问世了。《茶经》约七千多字,分为上、中、下三卷。书中介绍了茶树的性状、茶叶的品质和土壤的关系;采制茶叶的方法和工具;茶叶的种类;烹茶和饮茶的用具及对茶汤品质的影响;烹茶、饮茶的相关知识等。全书内容丰富,见解精到,为后世所广泛引用。它在我国茶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茶经》的作者是唐代的学者陆羽。他本是一个被人丢弃在河边的孤儿,有个法号智积的和尚把他抱回寺院收养,还教给他许多东西。
陆羽从小在寺院打杂煮茶,喜欢上了茶道,便对茶进行研究,颇有心得,自称“桑翁”。后来他出游河南、四川等地,还到当时名茶紫笋的产地苕溪(今江苏吴兴)考察,写了《茶经》一书,成为千秋不朽的名著。他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所尊重,被誉为“茶圣”。
陆羽认为,饮茶是从神农氏开始的。在原始社会,先民们采集野生植物来填饱肚子。到了神农氏时期,已经发现许多植物是有毒的,又在偶然间发现用野生茶树的鲜叶汁,可以解毒。从此,人们就以喝茶来解毒,这也是饮茶的开始。可见最早的饮茶,是作为药用的。陆羽的这些见解和他的《茶经》,对茶文化的形成和传布有很大影响。在他之后,关于茶的著作、书籍多达一百多种。
唐代宗年间,李季卿出任湖州(今浙江湖州、德清、安吉等地)刺史,路过扬州时正好碰到陆羽。李季卿也喜欢品茶,早就听说陆羽品茶出神入化,因而十分倾慕。他不想错过机会,便主动去邀请他。
陆羽跟着李季卿上了船。李季卿开门见山地问道:“听说您撰写的《茶经》中,将如何煮茶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来阐述,为什么?”
陆羽回答:“因为即使有名茶好水,也只是具备了条件;如果没有高明的煮茶手段,名茶好水也会被糟蹋,所以我把煮茶划为‘九难’之一。”
李季卿又问:“煮茶难在哪里?”
陆羽回答:“难就难在难以掌握火候。水煮得过嫩或过老,都不能使茶的本质得到充分发挥,甚至还会给人‘厌饮’的感觉。”
李季卿的船停泊在扬子江边。李季卿说:“天下都知道您善于品茶,而扬子江南零水(又作南泠,在今江苏扬州附近)又非常难得。今天两妙千载一逢,怎么能够错过呢?”
陆羽高兴地说:“如果能以南零水煮茶,真是太好了!”
于是,李季卿派了几个士兵,带上瓶子,划着一条小船,深入南零取水去了。
陆羽在船中准备茶具,只等士兵取来南零水煮茶了。
过了一会儿,南零水取来了。陆羽接过装水的瓶子,用勺子舀了一勺水。他不高兴地说:“这确实是扬子江中的水,但不是南零水,好像是靠岸边的水。”
一个士兵辩解说:“刚才我们划船深入南零,看到我们去那里取水的至少有上百人,怎么会是假的呢?”
陆羽也不回答,看着士兵把瓶里的水倒入盆中。当水倒到一半时,陆羽赶紧叫他停下,又用勺子舀了一勺瓶里剩下的水,说:“这下剩的半瓶,就是南零水了。”
那两个士兵大惊失色,忙跪在地上请罪:“我们确实是去南零取水的,但快到岸边时,因为小船摇晃,瓶子里的水被洒掉了一半。我们担心水太少要挨骂,就在岸边舀了些水加满瓶子。先生真是料事如神,我们不敢再隐瞒什么,也没法隐瞒了。”
听了这话,李季卿和在场的人都对陆羽更加佩服了。
早在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已输出到东南亚地区。公元九世纪的唐代,日本僧人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茶逐渐在日本普及为大众饮料。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将中国砖茶带到了中亚。十七世纪时,荷兰人将茶叶带到了欧洲,后又传到美洲。到了十八世纪,英国大量从中国进口茶叶。十九世纪,茶叶已走向了全世界,成为世界性饮料,而茶文化也影响了世界上的很多国家。



www.tingbook.com
天方有声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