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药王”孙思邈


164“药王”孙思邈
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一部在中外医药史上享有盛誉的医学巨著《千金要方》问世了。这部三十卷的巨著,分二百二十三门,列有医方五千三百多首,按妇产、小儿、五官、口腔、传染病、杂病、外科、急救等科,分科叙述各科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这部书内容极其丰富,规模宏大,以前各朝的医学书都无法与它相比较。这本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我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部巨著的作者,是唐代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
孙思邈小时候体弱多病,为求医买药而耗尽家产,于是立志学医。他孜孜不倦地钻研医书,总结历代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并经过大量的临床诊治的实践,终于成为一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名医。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患了心口痛的毛病。御医们治了好久都没治好,后来把孙思邈召来诊治,不久病就好了。唐太宗很高兴,便封孙思邈为“药王”。
在医疗实践中,孙思邈很重视对妇女和儿童疾病的医治。他认为妇女、儿童的疾病与成年男子的疾病是不同的,应该单独成科,用不同的方法医治。因此,他对妇科和儿科疾病的治疗,技术都很高明。
有一次孙思邈在路上,忽然听见前面传来哭声。他连忙赶上前,见是一行人抬着口棺材,后面还跟着个年轻人和一对老夫妻。
孙思邈连忙上前询问,老夫妻哭得语不成句,年轻人哽咽着说:“前天我媳妇喊肚子疼,要生孩子了。可是折腾了两天两夜都没生下来,接生婆说母子两个都保不住了。今天早上,我媳妇就没命了!”说完,放声大哭起来。
孙思邈听了低下了头。忽然,他看见从棺材缝里有一滴滴的血滴下来,他忙蹲下去仔细看,发现血还是鲜红鲜红的,连忙大声说:“快打开棺材,说不定还有救呢!”
老夫妻睁大眼睛,疑惑地说:“不会吧,人死了都两个时辰了!”
孙思邈顾不上回答,赶快让人打开棺盖。只见那女子脸色惨白,毫无生息。他再仔细搭了搭脉,捕捉到一丝轻易不能察觉的跳动。孙思邈很有把握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他取出随身带的银针,对准穴位一针扎下去。一分钟,两分钟……那产妇的胸口开始起伏了,眼皮也跳动起来,高高隆起的腹部也蠕动起来了。
随着“哇”的一声啼哭,一个胖胖嫩嫩的婴儿出生了。年轻人和老夫妻都惊呆了,过了好一会才回过神来,连声感谢孙思邈一针救了母子两条命。
在外科方面,孙思邈首创了导尿术,这是他的又一贡献。
有一次,一个病人拉不出尿来。因为家里穷,没有钱,病人家属一直不好意思来找他。
孙思邈听说后,二话不说,起身就来到病人家。只见病人躺在床上,肚子大得像一面鼓,高高隆起。病人脸色蜡黄,双手捧着肚子,不住地呻吟。
孙思邈一边安慰病人,一边思考该如何治疗。他想,尿不出来恐怕是尿道口出了问题,现在已经到了这个份上,吃药排尿肯定是来不及了,只能另想办法。
孙思邈左思右想,忽然看见窗外一群小孩手里拿着葱管吹着玩。他两眼一亮,脱口而出:“太好了,有办法了!”他想,葱管又细又软,把它插进尿道,或许能把尿导出来。
于是,孙思邈找来细葱,把两头切除,然后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试了几次,葱管终于插进去了,他便对着葱管使尽力气一吹,尿液果然缓缓地流了出来。
孙思邈心里一阵激动。他继续吹,直到病人的尿液流光、肚子小下去,才站起身。
公元681年,孙思邈已达百岁高龄。这年他又编成了《千金要方》的续编《千金翼方》。《千金翼方》也是一部三十卷的巨著,是孙思邈为补充《千金要方》的不足而编撰的。《翼方》辑录了八百多种药、古代处方两千多个,还收录了当时医生秘藏的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的内容。
孙思邈为我国古代医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一直受到世人的尊敬。因此,他晚年隐居的五台山被称为“药王山”,山上还建有“药王庙”。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医学研究也达到一定的高度。当时经济发展较快,对外交往增多,不断出现外来药物,用药经验积累了不少,迫切需要有一部总结药物学的专著。唐高宗显庆年间,在唐朝官方的支持下,以医学家苏敬为首,组织了二十多名专家,编成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唐代的外科发展也很快,朝廷设立了“太医署”,其中设有相当于外科的疮肿专科。进入这个科的学生,要学习五年有关专业知识和技术,经考试合格才能毕业。此外,太医署还设有按摩科,兼治跌打损伤,成就相当可观。



www.tingbook.com
天方有声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