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孟轲讲“仁” 听说魏惠王出重金招集贤才,出身于邹(今山东邹城东南)地的有个叫孟轲的人也来到了魏国。 孟轲出身贫苦,与母亲相依为命。寡居的母亲对他从小严格要求,并且用孔子的一套仁义、礼乐来教育儿子。传说为了让儿子学好,将来有出息,孟轲的母亲曾三次搬家,选择好的邻居。孟轲长大后,又跟孔子的孙子孔学习儒道。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来治理国家,统一天下。 魏惠王听说孟轲来了,亲自赶到都城的郊外去迎接,用接待上宾的礼节招待他。第二天,魏惠王请孟轲谈谈怎样才能给魏国带来利益。孟轲却说:“我是仲尼门下的弟子,只知道仁义,不知还有利这件东西。” 魏惠王想效法秦国用霸道来富国强兵,见孟子连利都不肯谈,就觉得他太迂了。于是客客气气地打发他走了。 孟轲见魏惠王不用他的“王道”,就又去宋、滕等国游历。但宋、滕是小国,在当时已夹在大国中间朝不保夕,因此,根本无法推行自己的一套主张。这样,孟轲又到了齐国。 齐宣王接纳了他,让他当了齐国的客卿。一天,齐宣王召孟轲去谈政治。宣王道:“以前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诸侯的事,您给我谈谈好吗?” 孟轲还是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不谈齐桓、晋文霸道的事。只是用仁爱之心对待百姓,讲王道,天下就能统一、安定。” 齐宣王见他这样说,就又问道:“那么,像我这样的国君可以用仁爱之心去实行王道吗?” “当然可以。” “你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轲说:“我听说有一次有人牵着一头牛走过,您见了,问:‘将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说:‘杀了它用牛血涂钟祭祀。’您就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它那索索发抖的样子。’牵牛的人问:‘那么,就不用血涂钟祭祀了吗?’您说:‘怎么不涂呢!用一头羊来代替它吧。’不知有没有这样的事?” “是的,有这件事。”齐宣王回答说。 “这就说明您有仁爱之心。”孟子乘机说,“君子对于禽兽,看见它们活着,不忍心见它们死去;听到它们的声音,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都离得厨房远远的。可那些不了解您有仁爱之心的人,还会说您是小气呢!” 齐宣王被孟子说得心里舒服极了,就又问:“那么,我也能施‘仁政’了?” 孟轲说:“当然能。其实,施仁政并不难。比如说要一个人挟了泰山跳过北海,他说不能,这是真的不能;但如果叫他去为一个老人折一根树枝做拐杖,他说不能,这不是不能,是他不愿意去做。现在大王施仁政,就像叫一个人去折根树枝那样,是能够办到的。” “那么,您的仁政怎样施行呢?”齐宣王又问。 孟轲说:“这也很简单,只要将您对动物的仁爱之心用到百姓身上,减少战争,减轻百姓负担,使他们安居乐业,并且用仁义礼智去教育他们,使社会上父子、长幼、朋友之间相亲相爱,秩序稳定,生产发展,国家自然会富强起来。” 可是,这要等到什么时候呀!齐宣王像魏惠王一样,要的是立刻富国强兵,称霸诸侯。因此,他只得对孟轲说:“先生说的道理我很佩服。但我很愚昧,恐怕一时学不了。” 孟轲见自己的主张到处碰壁,无法实施,就和弟子万章一起退隐起来教学和写书。以后传下来的《孟子》一书,就是这样产生的。公元前289年,孟轲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