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的铁链斩断了……”波恩大学教师施奈德先生正在讲坛上慷慨激昂地朗诵着。这是1789年7月里的一天,他听到法国巴黎民众攻下巴士底狱的消息后,就情不自禁地在讲解德国文学的课堂上讴歌法国大革命。听讲的学生中,一位个头不高、额头宽广、披着一头浓密黑发的青年,用灰蓝色的眼睛兴奋地盯着思想激进的教师施奈德。这个相貌不凡的学生就是音乐天分极高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贝多芬从童年时起,就被他当乐师的父亲带着,频频进入王公贵族的府邸里弹奏乐曲。贵族们只是用猎奇的眼光看待贝多芬出众的才华,却从没把他当做一位音乐家平等相待。贝多芬在亲王府中当了两年宫廷乐师,却没得到半文钱。贝多芬的教师劝他在自己作曲的曲谱前写几行语气谦卑的话,献给亲王:“孩子,上流社会的事情就是如此……你要想捡钱,就得弯腰低头。” “不行,绝对不行。”贝多芬倔强地拒绝道。尽管他拗不过教师,写了几句违心的恭维话,但还是坚持说:“我希望亲王打开钱包,而不需要他垂下目光。” 好学的贝多芬读过荷马、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等人的著作,童年的经历又使他憎恶封建专制,倾向共和,站在法国大革命一边。他对法国大革命中崛起的拿破仑非常崇拜。 在维也纳,贝多芬开始创作他的《第三交响曲》。他要用音符与旋律表现他理想中的英雄形象。这部交响曲具有宏伟的气势。特别是第一乐章,贝多芬让激昂的乐曲表现革命斗争的热潮,塑造了一个具有坚强毅力,冲破一切障碍的英雄人物。他在用音符为拿破仑画像。 贝多芬在刚写完的交响曲总谱上题上“献给拿破仑·波拿巴”。但不久,他却听到从巴黎传来的拿破仑称帝的消息。 “原来拿破仑也只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贝多芬气恼地涂擦自己的题词,甚至擦破了总谱的扉页。 1804年10月,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乐谱出版时,标题已改为《英雄交响曲》。当人们惊叹《英雄交响曲》的雄伟气势时,没人会想到创作它的贝多芬因为中耳炎没及时治疗,引发的听力障碍越来越严重,即将失聪。 一个音乐家是聋子,而且他只有二十五岁,这是多么残酷的打击啊!贝多芬坚强地挺住了。“在戏院里,我得坐在贴近乐队的地方。假如座位稍远,我听不见乐器和歌唱的高音。人家高声叫喊时,我简直痛苦难忍……我要和我的命运挑战,决不要苦恼,这是我无法忍受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给他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他创作的《第五交响曲》,就是以人与命运的抗争为主题的。 在这部被称为《命运交响曲》的乐曲里,贝多芬用几个沉重的音符,形象地表达了“命运在叩门”的严峻主题。然后,乐曲又表达了意志坚强的人与命运的反复搏斗,最终意志战胜了命运。 贝多芬大部分重要作品都是在他耳疾日益严重,甚至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他在悲苦的深渊里用音乐讴歌欢乐,将欢乐赠给人们。美妙动人的《月光奏鸣曲》、洋溢着莎士比亚《暴风雨》气息的《热情奏鸣曲》,讴歌田园自然美景的《第六交响曲》(《田园》)等大量乐曲,都强烈地表达了人们追求自由、幸福和理想,热爱生活,奋斗不息的精神。特别是他创作的《第九交响曲》,达到了他音乐生涯的顶峰。 1824年5月4日晚上,维也纳的帝国剧院举行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首场演出。 剧院里挤满了听众。可是王公贵族的包厢却空着,皇帝自然更不屑出席了。 乐曲开始,最初响起的音符如同远方在呻吟,有几分神秘。随着乐曲的展开,音乐的形象时而悲伤,时而热情,时而凝重,但始终体现了刚毅不屈的气质。第二乐章开始,欢畅和喜悦逐渐出现。第三乐章里,似乎是号角呼唤人们去战斗。音乐进入了最后一个乐章,大提琴声导引着乐队的合唱,接着讴歌友谊与博爱的歌声响起,这是贝多芬根据德国诗人席勒《欢乐颂》谱写的乐曲:“弟兄们,请你们欢欢喜喜,在人生的旅程上前进,像行星在天空里运行,像英雄一样快乐地走向胜利……” 当歌颂人类团结友爱的乐曲奏完后,背对观众、耳聋的贝多芬还不知道观众席上爆发惊雷似的掌声。领唱的女演员拉着他转过身去,他才看到那热烈的场面,掌声似乎要把剧院的顶都掀翻了,贝多芬缓缓向听众鞠躬致谢,又赢得一次掌声,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按照维也纳当时的礼仪,对皇族成员的欢迎和敬意,最多只能用四次掌声表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却获得了五次掌声。 音乐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第九交响曲》第一次在交响乐中引进了合唱,因此又被称为《合唱交响曲》。但这没有给贝多芬带来财富,他仍然在贫困和疾病的折磨下生活。 三年以后,贝多芬在维也纳辞世,下葬时当地所有的学校都停课致哀。两万民众护送着他的灵柩。 在贝多芬的墓碑上,铭刻着的碑文是:“当你站在他的墓前时,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来所题的词,讴歌了不仅是音乐家,而且是“乐圣”的贝多芬一生的精神——“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