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里的一天,英国的一所煤矿职工子弟学校像往常一样上课了。但今天的课堂上却有点不同寻常:来了一个高大健壮的小伙子,看上去只有十七八岁的模样。“这样的大龄学生和我们这些七八岁的同学一起上课?”少年们相互间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光。但这小伙子却丝毫不理会这些,径自走到后排坐下,并认认真真地开始听起课来。 这位大龄学生,就是后来被称为“火车之父”的乔治·斯蒂文森。他出生于一个煤矿工人之家。由于家里贫困,他十四岁就开始在煤矿上干活了。一直到十七岁,他还是一个文盲。可是这个青年有个与众不同的优点,那就是当他发现某一个必须改变的问题时,就会马上着手想方设法去改变它。 斯蒂文森聪明好学,很快就读完了子弟学校的课程。他继续在煤矿工作,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所以不久他便当上了煤矿的机械师。几年以后,斯蒂文森又通过自学成了工程师。 那时煤矿已废除了马拉的矿车,而代之以蒸汽机作动力的蒸汽机车了,也已经出现了矿用的铁路。斯蒂文森每天出入于矿山,他成天看到拉矿石的蒸汽车在铁路上来往穿梭,一个想法突然跳出来了:蒸汽车既然能拉煤,能不能用来拉人呢? 其实这个问题不是没有人想过,而且已经有人干过了,英国的一个名叫特莱维茨克的矿山牧师就尝试过。他于1801、1803、1804、1808年先后制造又改进、装配出四辆蒸汽机车,但不是因行进时水烧干而烧毁机车锅炉,就是车轮打滑出轨而撞毁,试验一次次都失败了。连续的失败使特莱维茨克心灰意冷,最后彻底放弃了。 在1812年的伦敦工业展览会上,斯蒂文森无意中见到了陈列品中那辆特莱维茨克制作的蒸汽车,欣喜万分。他左看右看舍不得离开,足足看了三小时,研究拉人用的蒸汽车也就是火车的念头更强烈了。从此,他把业余时间和精力完全投入在这上面,阅读了大量的书籍。 1814年,斯蒂文森装配出了世界上第一辆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车——“半统靴”号。那车外形像一只平放的柏油桶,下面有四只轮子,车顶有一根烟囱,拖着八节货车车厢和一节客车车厢,车速是每小时四英里。试车那天,车的确开动起来了。但是机车颠簸得非常厉害,简直像在轨道上跳,还不断发出巨大的撞击声,烟囱中有大量的火星不断地向四处飞扬,蒸汽机车还时不时地发出又尖又响的啸叫声。 “半统靴”号引来了很多人观看,可是附近的牛、马都被那啸叫声吓得惊慌失色,四处狂奔。机车一次次来回跑着,围观的人渐渐变成抗议的人。人们被这巨大的响声所激怒,飞舞的火星也随时有引发火灾的危险,颠簸的车厢更是随时可能翻车。愤怒的人们对他吼道:“你再不解决这吓人的怪叫声,我们就要采取行动,彻底砸毁你的机车!” 机车只得停驶。但斯蒂文森不甘心失败,他一定要设法让机车稳当安全地跑起来。于是,他又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对机车加以改进。他用导气管把喷出的蒸汽废气引到烟囱里面去,这样不仅减少了噪声,而且加快了炉内的空气循环,使煤烧得更旺,还增加了机车的牵引力;在机车底部,他加装了减震弹簧,增加了机车的稳定性和抗震性;机车车轮的功能也大大提高。 1825年,英国政府决定在“煤都”达林顿和海港斯托顿之间铺一条铁路来运煤。开始是准备用马拉车来运煤的,那时已是总工程师的斯蒂文森抓住机会,向有关机构再三建议,使用经改良的新式铁轨:长达十五英尺,设有导向凸缘的熟铁轨,并在铁轨的枕木下加铺小石子使铁轨平稳。他还到处游说,要求人们使用他改良后的机车,“一台机车等于五十匹马,行驶起来又安全”。他的执着努力终于感动了有关政府要员。 这一年的9月27日,春风满面的斯蒂文森登上了机车驾驶台。世界上第一列火车的试通车开始了。随着汽笛一声长鸣,一股白汽喷上蓝天,斯蒂文森摘下帽子向大家挥舞,人们则报以热烈的掌声。慢慢地,机车开出了车站。这列名为“旅行者”号的机车,身挂三十多节车厢,载客四百多位,还拉运了煤与其他物品,平稳行驶,时速已达十五英里。当时还有人不服气,骑着马与火车比速度,结果大败而归。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人制造的机械车速度比马的速度快的情景。 斯蒂文森并没有满足,机车进一步得到改进。四年之后,也就是1829年,他造出了“火箭”号,不仅载重量得到大幅增加,最高时速达到了二十九英里。 从“旅行者”号机车开始,火车渐渐取代了马车,成为人类在陆地上旅行和运输货物的主要交通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