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佛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在古印度的一个城镇里,一个理发师的儿子,悄悄地爱上了一位离车族的姑娘,两人情投意合。有一天,这位小伙子告诉他父母,说他打算和这位姑娘成亲。小伙子满以为父母会为此事而感到高兴,但想不到父母坚决反对。 他父亲劝告他说:“我的孩子,这件事根本办不到,因为这不符合我们的风俗。你是理发师的儿子,属低级种姓(首陀罗),而离车族的姑娘属高级种姓,她是刹帝利的女人,你们两个根本不相配。因而她是不能与你成亲的。你死了这条心吧,我重新给你找一个首陀罗人的女儿为妻。” 听了父亲的一番话,理发师的儿子怔住了。他茶不思、饭不想,整日思恋着那姑娘。最后,年轻人在绝望中忧郁而死。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两个不同种姓的年轻人不能结婚?这要从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谈起。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它与古代埃及、中国、巴比伦同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印度得名于它境内的一条河流——印度河。在古代,今天的南亚次大陆统称为印度,大体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地。古印度的文明是从印度河流域开始的。 早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就生活着原始居民,叫达罗毗荼人。他们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习俗,后来又出现了城市,还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达罗毗荼人创造的文化叫哈拉巴文化。 公元前2000年左右,属于印欧语系的一些白种人部落,从中亚高原南下,进入印度河流域。这些人自称为“雅利安人”,意为“出身高贵的人”。 雅利安人从事畜牧,擅长骑射,有父系氏族组织,崇拜多神。虽然在文化上落后于印度的士著居民,可是他们却蔑视当地的土著人,将土著人称为“达萨”,意为“敌人”。他们说达萨是“黑皮肤的人”,“没有鼻子的人”,雅利安人高鼻梁,自认为比达罗毗荼人高贵。 后来,经过无数次的战争,雅利安人逐渐征服印度,战败的达罗毗荼人被雅利安人所奴役。“达萨”的概念也从敌人转变为奴隶。于是,在古印度出现了最早的等级区分:白皮肤的雅利安人和黑皮肤的达萨。这可以说是种姓制度的起源。 种姓一词的原意是“品质、颜色”,在古印度的梵语中叫做“瓦尔那”,所以种姓制度也叫瓦尔那制度。 在征服印度的过程中,雅利安人也分化为几个阶层:祭司贵族、武士贵族和一般平民。为了便于统治,雅利安统治者按肤色和出身,在印度建立了一套种姓制度。 按照种姓制度,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婆罗门,他们是由原来主持祭祀的贵族发展而来,以祭司为职业,掌握神权和垄断文化,能主宰一切,地位最高。第二等级是刹帝利。他们是由原来的武士发展而来的,都是军事贵族,可以做国王和各种官吏,掌握军政大权。但刹帝利的地位要比婆罗门低一等级。婆罗门就公开宣扬,一个一百岁的刹帝利见到一个十岁的婆罗门,也要像儿子对待父亲那样毕恭毕敬。第三等级叫吠舍,都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纳税,用来供养婆罗门与刹帝利。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他们大部分是被征服的本地居民,许多人是奴隶,也有雇工。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婆罗门不屑与他们接触,甚至连宗教活动都不许他们参加。 为了巩固和加强种姓制度,印度的统治者制定了许多“达磨”(即法律)。规定每一种姓的人只能从事自己的职业,严禁低级种姓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为了维护高级种姓的纯洁性,法律规定同种姓的人才能结婚,低种姓的男子绝对不能娶高级种姓女子为妻。正是因为这种不合理的法律,出现了前面介绍的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悲剧故事。 如果低级种姓的男子娶高级种姓的女子为妻,那他们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他们的子女将成为“不可接触的人”,意为“贱民”。他们的地位还不如首陀罗,在社会中最受歧视。法律规定,贱民只能从事清扫垃圾、搬运尸体、看守坟墓或做刽子手。这些是最脏、最被人瞧不起的职业。他们只能住在村外,穿死人的衣服,用破碗吃饭,戴铁制的装饰品。工作时要佩戴贱民的标记,走路时要边走边敲木棒,好让人们听到声音后马上躲开,以免看到或碰到他们。因为在高等种姓看来,凡是看到或碰到贱民,都是污秽的,是不吉利的。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婆罗门的妇女到城里去,正在路上走着,偶然看见两个进城赶集的贱民。这两个婆罗门妇女立即决定不进城了。她们掉转头跑回家,用香水洗了自己的眼睛。因为她们觉得自己的眼睛被贱民玷污了。 还有一则故事说,有一个年轻的婆罗门,在旅途中十分饥饿。这时,一同赶路的贱民拿出自己的食物给他吃,饥不择食的婆罗门立即狼吞虎咽地吃了。回家后,他想,自己是婆罗门,怎么能吃贱民的食物呢?他越想越后悔,忍不住地大口吐食物,最后大口吐血而死。 愚昧和罪恶的种姓制度,在印度流传了几千年,印度人民为彻底铲除它的黑暗影响,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