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第079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思想境界,也是一个道德标准。古人云:"心为形所累",人的欲望越大,生活的压力也必定随之增大,人生中如果能少一点欲望,就会多一份轻松与洒脱。 世界奇妙无比,在人的一生中,意想到和意想不到的事情会轮流交替地出现,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它们就会默默无声地光临到你身边,有大喜、有大悲、有让你快乐的、幸福的、满足的、兴奋的;但也有令你沮丧的、悲哀的、失落的、痛苦的。所以,无须担心境遇不如意,也不要妄自得意安逸美好的现状,因为得与失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如影随形。没有得就不知道何为失,没有失也就不知道何为得。 我们确实应该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因为,今天你有可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但若是过分的高兴,在你高兴的一刹那,你就很有可能失去它,那你岂不是很伤心。有得必有失,这就是自然的发展规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轻易感到喜悦或悲伤。通俗的说,不要患得患失,不要得意忘形,不要被一时的欢乐与悲伤所左右。
战国时,长城外住着一位老翁。有一天,老翁家里养的一匹马无缘无故走失了。在塞外,马是负重的主要工具,所以,邻居都来安慰他,这位老翁却很不在乎地说:"这件事未必不是福气!"过了几个月,走失的那匹马居然带了一匹胡人的骏马回家,这真正是赚了,邻居都来庆贺。这位老翁却说:"这未必不是祸!"几个月后,老翁的儿子骑这匹胡马摔断了大腿骨,邻居们佩服老翁的料事如神之余也赶来慰问,而这位老翁却毫不在意地说:"这倒未必不是福!"事隔半年,胡人入侵,壮丁统统被征调当兵,战死沙场者十之八九,而老翁的儿子却因为摔断了一条腿免役而保住一命。 塞外老翁这种透过长远时空、利弊并重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自然产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睿智的典型。这种平常心带来了生活中的和谐,宽容之心不也是如此吗? 生命离不开痛苦,没有痛苦就不是完整的人生,感叹很多时候我们只属于"上苍"而不属于我们自己;无论学业、职业、权利等,我们的所有权也是暂时的,我们只是某些事物的保管者,一旦生命结束所有的一切就都结束,都没任何意义了。 生命中有快乐的同时,也夹杂着诸多的痛苦(我们不妨把疾病、忧伤等一切消极的东西统称为痛苦),痛并快乐着,这就是人生。人活着很不容易,需要面对的未知事物很多很多,有快乐就有痛苦,这就要求我们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心态,在快乐的时候,不焦不噪,努力工作,享受生活;在痛苦的时候,乐观面对,就把痛苦当成体验生命存在的过程。 人的心情变化无常,所以,不要因为一时的痛苦而长期痛苦下去,也不要使一时的快乐而蒙蔽你的思想。一切顺其自然,灰飞烟灭,你才能无忧无虑,不会喜怒无常。 同样,你也不要因为失去了某方面,而感到伤心、郁闷。因为,也许,另一种你想得到的,就在下一站等候你。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就像塞外老翁一样,要从长远来考虑问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从生下来开始就不是十全十美的,世上本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人生,磕磕绊绊,坑坑洼洼,曲曲折折,就是呱呱落地的人生线路图。 佛说:"人生有两种苦,一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得到的为面子而寝食不安,烦恼不请自到,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得不到的也不必计较,手拍良心,问心无愧,那就是佛。观其形而悟其德,悦目养眼,启智而明心,问天问地皆是虚妄,最好的问询是去问自己。迷则乐境成苦海,如水凝为冰;悟则苦境成乐境,犹冰化做水。人生的苦乐并没有什么区别,迷、悟只在一念间,不论得失,随性自由,得到莫忘形,得不到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有时得到的可能比失去的还多。天晴月圆是因其真,星辰云美是因其淡。得到或失去,有时只是你一种心态而已。 为人若能清心寡欲、宠辱不惊,自然就能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心淡如水、虚怀若谷,那是道德高尚之士的处世之道。 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即有灭。" 世上万物皆守衡,得失只是一念间。不执着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我们要学会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