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第046智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佛曰:"一面之缘结深恩。"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向人们阐述了一个禅机:如果帮助了别人,做了好事,不要去念叨,要把它忘掉;受了别人的恩惠要永不忘怀,懂得知恩图报。这句贤文旨在启示和引导人们要学会施恩不图回报,同时在感激施恩于己的人,心中常存感恩之心。《增广贤文》中亦有这方面的陈述:"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只有那些大智大勇之人才会真正参透"无求而自得"的道理。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施惠而不求回报,那么,他就远远的超出了一般人的思想境界。朱夫子家训中有"施惠无念,受恩莫忘"的字句,读起来很让人感动。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能坚守施恩不求回报、受人恩惠时则终生不忘的做人原则,必能积大德于世间。有一些人虽然也知道行善是好的,但是在行善之后,却总是因为没有马上得到福报,开始逐渐变得心灰意冷,甚至怀疑世间是否真正存在着善恶必报的天理。这其实只是完全由于自己的向人施恩的善心不够纯正所形成的错误思想。 韩信在年少时,生活极其贫穷,经常吃不上饭,因此看起来面黄肌瘦,十分可怜。韩信经常在淮阳城下的小河边钓鱼,当时有很多妇女在河边洗衣,有一天,有一个洗衣妇看着面黄肌瘦的韩信,很是可怜,便主动把自己带来的饭食分出一多半给韩信吃。一餐又一餐,充满恩情的饭食,就这样一连吃了十几天,天天如此。这让韩信既感动又感激,他觉得恩重如山,于是他对洗衣妇说;"我将来一定会报答你的。"不料想那个洗衣妇竟以很平淡的口吻回答说:"男子汉大丈夫应当自食其力,我是见你可怜才给你饭吃,看到别人挨饿我也会这样做的,因此根本不希望得到你的任何回报。"事隔多年之后,洗衣妇一直向很多人都施舍过饭食,早就把这件在她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忘记了,但韩信却把她的恩德一直牢记在心。当他功成名就回到故乡后,急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想法找到当年的那位洗衣妇,并且以重金酬谢,但是洗衣妇在面对重金之时,却丝毫不为之所动,谢绝了韩信的好意。 老子在《道德经》记述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水造福万物,滋润大地,不争高下,更不求回报,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施恩而不求回报的可贵之处在于无私,如果每一个施恩者都有这种思想境界,见人有难,慷慨解囊;遇人罹困,施出援手;事后不管受助者有没有回报之举动,都能够心安理得,无怨无悔。久之,便能够广积众德,受益无穷。 《六祖坛经》载有一著名典故,梁武帝非常喜爱佛法,一次,梁武帝问六祖达摩:"我自即位以来,供养佛僧,建造寺庙,抄写佛经,这功德该不小了吧?"谁知六祖却回答说:"没有功德。因为你所做的一切仅仅就是为了得到功德,所以就谈不上功德。"六祖接着说,"真功德是最圆满纯净的智慧,它的本体是空寂的,你不可能用世俗的方法去得到它。"如果一个人是为了求得别人的报答才去做好事,那么他在做好事的之前,就会犹豫,就会有所选择;在向别人施惠之后,如果得不到报答,便很容易产生怨恨,为此生气。一个人如果由于做善事而得到了报答,那是"善有善报"的结果。但是如果每做一件好事,就想着得到相应的回报,那么你最好什么也别去做。因为你之所以做好事,目的在于求得更大更多的报答,这本身就是不对的。做好事,要做得问心无愧,心安理得,毫不犹豫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但却无力回报答你的人们。 每个人都应常存感恩之心。我们有幸来到这个充满色彩的世上,享受生活,要感谢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如果身体健康,没有疾病,那么应对生活感恩;如果从未尝过战争的危险、牢狱的孤独,那么应对社会感恩;如果银行里有存款,钱包里有票子,那么应对政府感恩;如果父母双全,孩子上进,那么应对家庭感恩;如果事业有成,那么应对苦难和挑战充满感恩之情...... 佛曰:"这个世界上的一花一木,都对我们有恩情。做人,一定要懂得付出,懂得感恩,莫念受惠。" 对于懂得感恩的人,会常存感恩之心,总是会保持一种积极良好的心态,对自己的所得感到满足,而不会过多地挑剔;对自己的所失也会处之泰然,而不会过多地失落;对自己的付出会感到自然,而不会认为是吃亏。因此,常存感恩之心,对人对己,以至于对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