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2智 百善孝为先,及时尽孝心


人之第032智 百善孝为先,及时尽孝心
  佛曰:"父母恩德,无量无边,不孝之德意德意愆,卒难陈报。"
  讲究孝道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优良传统,古训云:"百善孝为先,行孝当及时"。应该说,"孝"是人伦之始,立人之本,人类有了基于"孝"的人伦后,才开始迈向"家"的天地,从而走向文明。"孝"乃是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的内在柱石及精神支柱。

  到底什么才能够称之为孝道?古人云"善父母曰孝。"这里的"善"意指"善待"、"敬爱"。中国古代的孝道有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曰敬养,孔子云:"今之孝,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是表示,后代不仅要对前辈赡养,而且要敬爱,否则就和"养犬马"没什么两样了。第二境界曰不辱,其典型表述见《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自己的身体是父母给予的,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也是孝的开始。第三境界曰大孝,《荀子》:"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此孝道古人认为是最高境界,但是发展到后来变味了,成为"忠君"以及"亲亲尊尊"的封建孝道,是应该被我们嗤之以鼻的。至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腐朽之说,也早已被世人所淘汰掉。
  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孝道也愈来愈被社会、人们所重视所提倡。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敬爱的人,怎么去爱他人、爱社会。孝敬父母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不孝敬父母,家庭就一定不会和谐,不和谐的家庭必然会对和谐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只有懂得孝敬父母,才能拥有和谐美满的家庭,才会促进社会的和谐,才能与社会融合为一体。
  秋时期鲁国人仲由,字子路、季路,乃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其为人性格直率勇敢,最重要的是对父母十分孝顺。由于早年家中贫困,仲由便常常去采野菜做饭食,然而,却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用以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绵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很欣赏仲由的孝顺之德行,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佛经十分推崇孝道,佛对于父母,对于师长(燃灯古佛),对众生,无一不关怀备至。佛经中有"父母恩报经"说的就是要孝养父母,它告诉我们,父母生养我们是多么得不易。

  世界上有很多事都可以想办法去弥补,然而,错过行孝的机会则永远也无法弥补,只能空留遗憾,追悔不已。有些人在父母生前不好好照顾,却在老人去世后大操大办,礼仪周全,甚至铺张浪费,试问,这又有何意义呢?
  一位妇人从29岁便开始守寡,带着一双儿女艰难度日,始终没有改嫁。儿子长大之后便去外面闯荡,在另外一座城市里落了脚,他一直盼望自己的境遇好些后再把母亲和妹妹接来。为此,他早已为母亲准备了几套崭新的衣服和母亲喜欢穿的软底鞋,只盼着团聚的时刻到来,但总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错过了一次次的机会。
  直到有一天,他忽然接到妹妹发来的电报,才得知母亲因脑溢血而突然去世,当他匆忙赶到并亲手为母亲穿上衣服和鞋子时,那种悔恨刺得他遍体鳞伤。凡事根本没有什么完美存在,如果自己能够及时行孝,那么就不会让母亲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和悲哀的事情!其实,每天都是尽孝的良辰吉时。人进入老年之后,最感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因而有许多回忆和感慨需要倾诉,言之滔滔,不厌其烦。同时,由于老人深居简出,社交能力降低,渐渐便会产生寂寞孤独之感,说话难免重复和乏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希望得到子女们思想上的亲切关怀,精神上的热情安慰,感情上的亲近,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尊重。他们需要与社会、与子女思想共鸣,心灵相通,在热闹和亲情洋溢的气氛中生活,在子女的孝敬中延年益寿。精神上的渴求,必须用精神食粮和精神甘泉来解决。子女在双休日、节假日应尽量回家与老人团聚,或陪老人逛逛公园,转转商场。没有时间回家时,也应打个电话向老人问安祝福,有时哪怕是一封简短的信,一句简单的问候,都会温暖和滋润老人那颗柔弱的心。
  佛曰:"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不孝也。"
  俗话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每当要离开家的时候。耳边总会响起父母亲的话:"以后要记得经常回来,回来时不要买东西,多陪我说说话就够了。"作为儿女,再忙也别忘了常回家看看父母,及时行孝,平时多陪父母聊聊天,让老人在晚年生活中,体验到儿女的浓浓亲情。








www.tingbook.com
天方有声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