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第016智 报复,等于往怨恨的烈火上浇油 佛语有云:"种因得因,种果得果,循环相生。"人不能产生报复的情感,一旦产生报复的情感,我们的人生也将走到尽头。佛让我们以慈悲待人,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佛说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然而报复就是你必定会后悔的事情。没有人会在辛苦地报复完后有快感,相反是更加痛苦和空虚。佛要我们以德报怨,宽恕仇敌才更能彰显人性的光芒。 报复是仇恨的最终产物,当仇恨积聚到一定程度,报复的行动就开始了。为了不让报复的悲剧发生,就要消除仇恨。仇恨是人类一种消极的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被仇恨左右着自己的意志,被仇恨烧毁了自己的理性。仇恨使人失去理智与原本善良的本性,仇恨使人变得心胸狭窄和冷若冰霜,使人丧失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变得自私与冷漠。有太多太多的人在仇恨中丧失自我。 仇恨好比一把无形的利剑,随时都有可能插向被恨着的胸膛,同时也使自己的心灵扭曲成丑陋的畸形甚至失去人性,其实有时只是一点误会而已。人应当忘记仇恨,因为仇恨是一件令人很痛苦的事情。 一位稍有些名气的女作家,失恋后的怨恨和报复心使她的面孔变得僵硬而多皱。她去找一位著名的化妆师为她美容,这位化妆师深知她的心理状态,中肯地告诉她:"你如果不消除心中的怨和恨,我敢说全世界任何美容师也无法美化你的容貌。"这句话值得我们沉思。满腹的仇恨对自己又何尝不是大大的伤害和折磨呢? 如果我们心中充满了怨恨,不但不会有快乐的心情,而且更会损害健康,于是受伤害最大的还是自己。仇恨只能是一种无能之举,假如别人伤害了自己,千万不要只会怨恨,关键是要学会慈悲,并避免被别人再次伤害。 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总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既往不咎,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人要学会用慈悲化解仇恨,慈悲像一面镜子,你对它慈悲,它也会对你慈悲。
佛经有云:"原来怨是亲"。意思是说纵使别人伤害了我们,我们都不要有恨,我们都要拿他当自己的亲人,要感谢他。然而"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可能是有史以来大多数人对待伤害我们的人最容易采取的手段和方式了。古往今来,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演绎了太多的冤冤相报和世代为仇的历史悲剧。假如我们在面对仇恨时能够以慈悲心态,宽以待人,能够放弃不必要的报复争斗,以德报怨,许多悲剧是可以避免的,甚至生活可能会呈现另外一种别样的精彩。 佛家有这样一个经典对白。师父问弟子:"如果别人把口水吐到你的脸上,你该怎么办?"弟子回答说:"把他擦干。"师父说:"应该让他自己干。"多么高的思想境界啊!当那个吐别人口水的狂妄无理之人,面对这样宽厚仁德的回报该会受到怎样的震撼呢?或许,他满腔的怒火会霎时化为一汪宁静的秋水,他眼中的灰暗阴冷的世界会瞬间变得春光灿烂!以德报怨,拥有这颗崇高心灵的人不仅受人敬仰,其所散发的人格光辉,也能让人迷途知返,这个世界也会因没有仇恨和报复而彰显得更加可爱。 一日,一个小和尚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发现路中间有个口袋似的东西,很碍事,他便踢了它一脚,想把它踢开;谁知那东西不但没有被踢开,反而变大,膨胀了起来。小和尚恼羞成怒,操起一根粗大木棒,使劲砸它,它竟然再次膨胀,大得把整个道路都堵死了。 于是,小和尚没有办法,只好把它背在肩上艰难的行走。这时,山中走出了一位老禅师,对小和尚说:"我佛慈悲,你怎么会跟一个袋子过不去呢?"小和尚惊讶道:"师父怎么知道我刚刚踢了它。"老禅师笑着说:"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它便小如当初。你总记着它,总是踢它,它就会无休无止地膨胀,最后还会挡住你前行的道路,与你对抗到底。看你现在还背着它走,想必是拿它没办法了吧。别把它当回事,离开它,自己远去吧。" 是呀,仇恨就像故事中的仇恨袋一样,我们越是理会它,它就越膨胀。其实,有人的地方总会有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难免会产生摩擦、误会,甚至是怨恨。这时,我们应该淡化矛盾,消除芥蒂,握手言和,而不是让仇恨的袋子不停地膨胀,最后难以清除。俗话说:"冤仇宜解不宜结。"不妨用发自内心的慈悲,以德报怨,彻底解除怨结,人人都可以毫无隔阂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充满怨恨的生活,只会把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渊。" 那些心存报复的人,其本身内心也在承受着痛苦的折磨。心存仇恨之心的人,如果有天能找回自己的本心,踏上修行之路,他们所做的一切坏事,都会如同裤脚上的泥土一样,抖一抖就全掉了。以德报怨,以一颗慈悲的心待人,我们就能找到心灵的一方净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