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为自己负责的习惯 如今大部分家长都感叹,孩子教育难、难教育,其实,这与家长的过度保护不无干系。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少了,家长们事必躬亲,结果造就出一大批缺乏生活能力的“小皇帝”、“小公主”。儿童心理专家认为,孩子有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家长过度地“爱护”其实是在剥夺孩子享受长大的喜悦,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目中无人。家长们应该清醒地认识道:你不可能“保护”你的孩子一辈子,必须尽早让他学会为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 当前儿童教育的一大弊端。 一个相关研究结果发现,有将近10%的母亲在孩子一两岁前,都是成天抱着不放。而这样的结果是,到了3岁以后,很多孩子还不会自己吃饭、上厕所;有些到了五六岁,仍不会自己穿衣服,事事都向母亲张口代劳。事实上,家长对子女的干涉,从他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便已开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家长应该从小让孩子尝试各种事物,培养其独立能力。刚开始时,也许他们会笨手笨脚犯些错误,甚至可能会给家长添不少麻烦。但无论如何,只有这么做才是真正的教育孩子。 中西方儿童教育差别 曾经报纸上有这样一篇报道,一个12岁的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列出了父母的“八大罪状”。其中最为大家惊愕的一条就是“我的所有事情都被父母替代做了,致使我现在什么也不会”,类似还有一些很普遍的与父母之间无法沟通、理解的问题。这“八大罪状”让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无法理解:“现在的孩子也不知怎么了,整个一个好孬不分!”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家长与孩子之间确实存在着“好”“孬”评价标准的不同。这种标准的完全错位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形成障碍,甚至发生冲突。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放开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试着让孩子自己为自己负责任。 而在国外,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不管多小,只要能坐得住,会拿住勺子,就要自己吃饭,因此就经常会看到将饭菜吃得满脸都是的可爱的洋娃娃形象。看上去是小事,但孩子得到的概念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论结果是什么样,都是自己做出的结果。 在实际生活中,家长用行动诠释了一个个尽心尽力的“代办”形象。代孩子决策、代孩子订计划、代孩子做事、或是有意无意地放纵孩子,家长这种过多的主动行为,有时也让自己陷入了自设的樊篱中,继而变成了对孩子的怨言、唠叨和不满。孩子的做事能力差,懒惰,很大程度上是在家长不当的教育中日渐练就的。 孩子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尤其是学习 在家里,家长往往会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操纵孩子的一切,然而对于学龄的孩子,因与家长所处的是完全不同、又无法控制的空间,上课、听讲、作业等等的一切学习事务,家长再也无法替代了,因此孩子必须为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孩子的上进心、自尊心、自信心,往往是在对自己负责任的过程中形成的。只有确立了为自己负责任的心态,才会逐渐克服过于贪玩、松弛、懒惰这些影响正常学习的行为习惯。孩子的心智有限,但在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同时,就会对事物本身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这是孩子认识事物的过程,也是自身成长的过程,更是孩子心智日益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尽管未必会进行得一帆风顺,但人生成长历程终究不可缺失这一课。 教育孩子关键是用心,不要抱着一蹴可就的心态。应在教会孩子一个道理后,再继续教下一个,孩子太小,不妨一步步循序渐进。什么事情的完善都是需要每天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父母不妨耐心点,有毅力地与孩子打交道吧。不要事事都替孩子操心。也不要怕孩子会犯错而剥夺孩子做事的权力,要知道,会犯错也是属于孩子个性的一部分。家长不要以为帮助孩子安排了一切就是爱护孩子,事实上,大部分孩子对此的不领情并非不孝,而是潜意识的反抗。 孩子更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有一个十岁刚出头的少年,一次在院中踢球时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少年虽然向邻居真诚地道了歉,但邻居还是决定让他赔这块价值12.5美元的好玻璃。这是在1920年,要知道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就你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真的挣回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就是里根。这个故事是在他的回忆录中发现的,他说正是这样一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其实培养为自己负责的习惯应从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开始。 生活告诉孩子的东西,远比父母的苦口婆心重要的多。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没有责任心,实际上,很多时候是父母剥夺了让孩子对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比如孩子打碎了家里的水瓶,最常见的就是,问问孩子烫伤了没有,然后说不要紧,下次注意就行了。“战场”还得由家长来打扫。很少有家长让孩子想想全家人没法喝开水了该怎么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有过错时,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要求,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求得心理平衡。这是多么好的教育机会呀,教育不就是一种唤醒吗?在孩子内疚和不安急于求助时,让他明白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这一做人的基本原则,将使他刻骨铭心。然而,我们的家长把这一次次这么好的教育机会都错过了,教育还是现实教育的力量最大。 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小就不忍心批评教育;不要因为孩子哭而心软。但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决不意味着可以体罚、伤害孩子。这是一种建立在对孩子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的教育惩罚,是一种因人而异、适可而止的教育技巧,它和赏识教育的目的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促进孩子的发展。 有关教育,就没有什么“因为太小,所以不合适”的问题。相反地,即使孩子再年幼,也有适合年幼的教养方式。为孩子的成长负责,这便是所有父母的责任;让孩子为自己的成长负责,这更应该成为父母们的希冀。让孩子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这便是我们家庭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达成的一致意见。专家认为,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远比要认多少个字、背多少首古诗重要得多,人说三岁行为看到老,说的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因此从孩子出生起,无论是玩还是吃,我们都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的机会。 习惯感悟 为自己负责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孩子的行为,让孩子的行为不会有太大的偏轨。因此,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今时代,教会孩子为自己负责、自我发展,形成自律、勤劳、负责的能力和品质,需要做父母的付出心智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