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合作是现代人生存所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与品格。一个不懂得与人合作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刘邦曾经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 合作的力量大于每个部分的总和。 合作并不单单只是一种人际交往,它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结成的互助互利的双赢关系。合作的力量总是大于每个部分的总和。但是,生活中许多人却不善于与其他人进行合作。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因此,培养孩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显得尤其重要。 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习惯呢? 要让孩子了解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行为仅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做到的,它必须要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合作才能达成。父母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让孩子从中体会到无法完成的挫败感,从而懂得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有一位小学老师为了让自己的学生对合作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上课时先请一位同学走上讲台,并让他伸出自己的手,分别谈一下每根手指头的优势和长处。这位学生说道:“大拇指可以用来赞扬别人,食指可以用来指示事物,小指可以用来勾东西,中指可以……”还没等这位学生说完,台下的学生就纷纷帮他说了许多每个手指的其他优势。 老师听了之后笑着从她的包里拿出一只玻璃杯,只见玻璃杯里面有几个玻璃球。老师对大家说:“大家回答的都非常好,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你们把玻璃球从玻璃杯里取出来,每个同学都有一次机会。你们可以用你们认为最有本事的那个手指把玻璃球从杯子里取出来!但是有一点要记得——只能用一个手指。” 孩子们的热情都被老师鼓舞起来了,教室里的气氛变得异常热烈。每个同学都认真地走上去,用他们的手指去取玻璃球,但是,不管他们怎么努力,玻璃球就是取不出来。为此,孩子们都很着急。这时,老师笑眯眯地对孩子们说:“大家不用急,现在你们可以试着邀请另外一个手指与原来那个手指合作,一起来取玻璃球。”这次,孩子们都面露喜色地把玻璃球取了出来。 游戏结束之后,老师对孩子们说:“从这个游戏当中大家应该都明白了一个人就算有再大的才能,他也有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人与人的合作是多么的重要。”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跟孩子玩一些类似的游戏,比如,家里的柜子需要挪动时,父母不要帮忙让孩子一个人先来试试,孩子肯定是搬不动的,这时,父母再和孩子一块将柜子移开,这期间就可以适时对孩子讲解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再比如,孩子想玩游戏时,先不要与他配合,让他一个人玩,等他体验到一个人玩的无趣,希望有人与自己一起玩时再加入。如此一来也可以让孩子体验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父母应该充分利用生活当中的一切机会让孩子领悟到合作的重要性。 让孩子在合作的过程中体验乐趣 成功的合作可以为孩子带来良好的体验,这种体验能够让孩子产生无穷的乐趣,进而促进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 有一位老师在讲到“合作与竞争”时,让学生们做了一个小游戏。老师在讲台上放了三个啤酒瓶,每个酒瓶里面放入两个比瓶口略小的玻璃球,这两个玻璃球都是用绳子拴住的。之后,这位老师请了六位同学来共同玩成这个游戏。这六位同学被分成了三组,每两人为一组。游戏规则是:六个人分别抓住一条绳子,当老师喊开始的时候,都必须在三秒钟内以最快的速度将玻璃球拉出来。 老师喊了“开始”后,三组同学都开始了行动,但是,三组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 第一组的两个同学当听到老师喊“开始”的时候都想第一个拉出玻璃球,两人都拼命拉绳子,结果,绳子被拉断了,两个玻璃球还是留在酒瓶中。 第二组的两个同学虽然也想自己在第一时间内拉出玻璃球,但是,他们不如第一组的同学那样使劲,结果,两人没有把玻璃球拉出来,却把酒瓶子拉起来了。 第三组的两个同学是惟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游戏的,他们是一前一后地把两个玻璃球拉出了酒瓶。老师问他们为什么会成功。其中的一位同学回答说:“玻璃球只比瓶口小一点点,如果我们两个人都在同一时间用力拉,肯定都会卡在瓶口出不来。所以我想让他先把玻璃球拉出来,然后我再拉,这样我们都可以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地把玻璃球拉出来。” 这位同学深刻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并在游戏中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必然会更加注意与人合作。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多为孩子设置一些合作竞赛,让孩子们通过合作去完成任务,去体会成功的愉悦。 在游戏中学会合作 有很多游戏都是集体进行的,将孩子分成小组,按照游戏规则以小组为单位争胜负。这时,同一小组的孩子需要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取胜。如果在这期间孩子总是自以为是,不顾他人,那肯定不会有人愿意与他合作,他就会感受到不合作的滋味,从而想方设法与其他人去合作。 日本人就非常注重孩子的合作精神,他们的体育教育中,很少有个人项目,几乎都是一些集体项目。因为日本人想要通过一些集体性的游戏来激发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如“人工桥”游戏:它要求全体成员弓着腰,手拉手,形成一座人工桥,其他学生就在这个“人工桥”上踏过去。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场面,做桥的孩子们都弓着背,让自己小组的选手往上跑,一个接一个地。跑过后的孩子则在队伍前面弓下腰,再来充当人工桥。这个游戏必须具备较强的合作精神,只有每个做人工桥的孩子站得牢,才能让其他孩子从自己的背上跑过去。 也许父母会心疼自己的孩子被别人踩,但事实上,孩子在这个游戏当中却学会了怎样与人合作。 教孩子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是并存的。有很多父母总是教自己的孩子要勇于与人竞争,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超越他人。确实,竞争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不但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还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林林的学习成绩一直都不太好,有一次居然考了个全班倒数第一。他的爸爸这才意识到林林缺乏竞争精神,于是对他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现在你已经是最后一名了,你再也不会退步,而是只会进步了。只要你找一个竞争对手,你就能慢慢赶上去。”然后,林林的爸爸教他找一个比自己的学习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并努力去赶超他。于是林林就找了这么个竞争对手,并开始暗暗努力,没过多久他的成绩就超过了这位竞争对手。在林林成功后,爸爸又叫他找一个学习成绩更好一些的竞争对手,这样,林林又开始了暗暗努力,结果也成功了。后来,林林就在不断竞争的过程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优异成绩。 据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家长最关心、最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最高兴的是孩子在班级中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这种片面强调智力竞争,忽视合作精神培养的现象是很有害的。其实,对孩子而言不管是竞争还是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不懂得与人合作,将严重影响到他将来的发展。 美国的谈判高手斯腾伯格认为:只要你有合作的精神,对手往往可以成为朋友。他总结自己的经验,认为化敌为友的方法主要有: (1)与分享自己价值观的人密切合作; (2)尽可能多地向对手学习; (3)创造一个合作而冲突的气氛; (4)在面对威胁时,表现出不畏惧; (5)学会聆听,习惯于沉默,避免妥协折中; (6)绝对不要将一个看来要失败的争论推向极端; (7)发展关系,而不是征服。 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在竞争的过程中摆正心态,要保持一个良性的竞争。竞争目的主要在于实现目标,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的同学。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只能把其他同学作为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在生活上要作为合作伙伴,千万不能一味地把他人当成竞争对手和敌人,不顾一切地与他人对立。要让孩子知道这种思想是不健康的。 父母要教孩子一些与人合作的技巧,让孩子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要教育孩子有集体荣誉感,要学会在关键时刻约束个人的行为,牺牲个人的利益来完成集体的利益。如果孩子没有这种意识或者精神,是很难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的。 习惯感悟 人合作就必然有竞争,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是并存的。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端正竞争心理。竞争目的主要在于实现目标,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的同学。父母要教孩子将其他同学作为学习上的竞争对手,生活上的合作伙伴,万万不可一味地将他人当作自己的竞争对手和敌人,不顾一切地对立他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