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与他人分享的习惯


37与他人分享的习惯
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分享可以减少痛苦,获得快乐。生活中在需要与他人一来分享自己的痛苦和快乐时,没有分享,那他的人生就是一种惩罚。
分享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快乐。
有很多父母对孩子都过于溺爱,将孩子放在家庭的主导地位,如此下去,父母看到的将是心中没有他人的孩子。他们不懂得关心父母,不懂得关心他人,更不懂得关心社会,这样的孩子是值得父母焦虑的。
现在的孩子通常会有一种“自我中心”的心理,这种自我中心的心理往往源自于父母过分的溺爱。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竭、泯灭,父母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千万不要只知一味地给予孩子爱,这种爱恰恰是对孩子是没有好处的。有位教育学家说过:“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儿童不肯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因此,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要教孩子学会与人分享。
那么,究竟要怎样培养孩子与人分享的习惯呢?
换个角度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
一天,妈妈带着佳佳到游乐场玩,休息的时候,妈妈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牛奶给佳佳喝。这时候,妈妈注意到旁边有一个小男孩正用渴望的眼神看着自己女儿手中的牛奶,这位小男孩的妈妈可能暂时离开了。这时,妈妈便对她说:“佳佳,给那个小弟弟喝一瓶牛奶好不好?”
佳佳很不乐意的回答道:“不好,我要自己喝!”。
妈妈听了之后皱了皱眉头,但还是耐心地对她说:“佳佳,如果妈妈有事不在你身边,而这位小弟弟在喝牛奶,你想不想喝呢?”
佳佳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当然想喝了。”
“那就对了,如果你现在拿一瓶牛奶给那位小弟弟喝,等下次妈妈不在你身边的时候,这位小弟弟也会把好吃的东西分给你吃的。”
佳佳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小男孩,终于给了小男孩一瓶牛奶。
如今,有很多孩子都养成了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东西的习惯,但是,他却希望能够分享他人的东西。所以,从孩子刚开始接触人群开始,父母就要让孩子学着与别人分享东西。随着孩子的成长,在餐桌上,引导他试着给长辈夹菜;鼓励孩子给父母拿东西;教孩子给客人让座……让孩子从这些力所能及的事中,品尝到有益于他人而带来的喜悦。
父母要抓住孩子的心理特征,通过互换的方式,让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父母要敢于分享孩子的东西
做父母的都是不管自己再苦再累也不愿让孩子吃一点儿苦,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尽数都往孩子面前堆。虽然也担心孩子会发展为不关心别人的冷血儿,但在行为上却不会与孩子分享。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孩子诚心诚意请父母一块吃东西,父母却坚决推辞,说:“你吃,妈妈不吃!”,这样做无疑是将孩子与人分享的好意给扼杀掉。时间久了,孩子就失去了谦让与分享的习惯。
有这么一个例子:朋友给王先生送了一篮橘子。王先生的孩子非常喜欢吃橘子。但按王太太平时的教育,孩子每次吃橘子时,都要同时拿出3个,一个给自己,另外两个给父母。然而有一天,篮子里只剩下了一个橘子。孩子把它拿出来捧在手心里看着爸爸妈妈,眼睛里似乎在说“就这一个了,没法分了”。但王太太在孩子还没发问之前,马上就说:“你能不能把它分成两半,一半给爸爸,一半给妈妈?”孩子一听,把橘子搂得更紧了,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但最后还是把橘子分给了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接过之后,都很开心并且毫不犹豫地吃了下去。
其实,孩子的很多习惯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养出来的,孩子学好学坏,关键在于父母怎么教。有很多孩子在公共场合或者幼儿园里玩耍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能够独霸所有的东西。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和想法都是平时被父母惯出来了,在家里当惯了“霸王”。所以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自己首先要学会分享,坦然地与孩子分享,成为与孩子分享的伙伴,让孩子分享的对象。在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不要让他独享,可以让孩子为家人分苹果、分橘子等,教给他先分给爷爷奶奶等长辈,再分给爸爸妈妈,然后才分给自己。也可以跟孩子一起玩儿游戏,做错了就要受罚,不要一味的心疼和溺爱孩子。
在分东西的过程当中,孩子不仅学会了与人分享,而且还明白了应该尊敬长辈,关心父母。
习惯感悟
教会孩子分享,让孩子养成分享的习惯吧!孩子可以从分享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形成良好的品行。与别人分享好吃好玩的东西,对别人说一些关心体贴的话,同情并帮助有困难的人,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对别人能够宽容和谦让,孩子的爱心就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行为模仿和强化而逐渐形成的。




www.tingbook.com
天方有声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