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亲爱的》 刘在平




  榕树下的根号叁、何从、小蔡都给我回过E -mail,而且全都在开头称我“亲爱的”。
  ——亲爱的!绝对是品尝一口鲜蜜、一杯美酒那种感觉,那种沁入肺腑、融进血液的甘畅舒怡。
  我并非一个情感饥渴者,并非是久旱逢甘露的一株枯草或一根朽木。即使在我最挫折、最痛苦的时候,也会听到“亲爱的”——那浸透了亲情、蕴含着真爱的呼唤,来自亲人、恋人,来自前世注定、今生耦合的至爱亲朋。然而,网上那“亲爱的”,仍然让我激动,让我感触颇多。也许,是因为她更像代表一种人际关系的音符;也许,是因为这音符与种种噪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不知为什么,我总是觉得,这三枚纯金锻铸的方块字,比“my dear”更含蓄丰润、比“darling”更浓郁古朴。虽然三个字组合的词组也许是经翻译而泊来,而且其中还包括了一个汉字中使用率绝对第一的“的”字,但她毕竟前可追溯到毕升、后可传承于万世,不啻东方古韵与西方新律的珠联璧合。
  我与根号叁们素昧平生,甚至不知道他(她)们是男是女、贵庚几何,但他们用既平常又自然、既珍视又尊重的态度对待我的东东,对待我冒昧的提问和生猛的建议,对待我这个他们同样不知年龄、性别、身份……等等“附加值”的网友,我看到一种很“异常”的正常;一种很“特殊”的普通。
  以往给一些“正宗”媒体投稿,往往惴惴不安,时常泥牛入海。经电话或信函再三询问,得到的最礼貌的答复往往是“很好,但不适合在本刊发表”、“有新意,但请原谅我们的刊物有具体要求”、“请保留适当的内容,修改后寄来”……虽然我已逐渐揣摩到一些媒体的“口味”、“特色”、“模式”、“规范”等,拙作也屡受垂青,但面对种种功利需求、模式筛选、风格界定、政策标准,我心痛地怀念着那些激情或灵感的代价、那些探索或尝试的牺牲。
  像一次温暖的握手,像一记亲切的拍肩,像一曲清脆的早笛,像一抹舒心的春风——“亲爱的”从辽阔的网际飘然而至。
  我并未与芳容的惠顾、秋波的青睐彻底绝缘;也并未与酬金的诱惑、名气的撩拨真正告别,但我还是更加珍爱、甚至带着一种唯美主义的心态来领略这或真纯或真浓的“亲爱的”。
  只要看看文学网站点击次数的迅速攀升,看看大量东东的与日俱增,看看抄袭行为受到的唾弃,看看分类、编排、网页制作中的精心呵护,看看根号叁们耐心的答复、及时的沟通、热情的相约、真诚的道歉……,就会感到与“亲爱的”结缘,的确是人生的一种“艳福”。
  需要补充的是,“正宗”媒体也有许多编辑诚恳而负责,我不仅衷心地感谢、尊重他们,也建议网站编辑向他们学习许多东西。
  亲爱的根号叁、亲爱的何从、亲爱的小蔡、亲爱的你们那一群:谢谢你们默默地耕耘着一方自由清新的网络空间;谢谢你们使“榕树”逐渐根深叶茂、花繁如春;谢谢你们刷新编辑与作者、读者关系的立意和追求;谢谢你们让一种氛围和价值在网上升腾……。
  请听我也唤一声:亲爱的!
  


www.tingbook.com
天方有声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