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名叫小星的小学生,有段日子颇有点闷闷不乐,原因是他在思想品德测试中,一道题目答错了,因此受到老师的批评。 那道题是:“假若本地发洪水,你家里一台新电脑与学校的一台旧电视机都面临被洪水淹没的危险,你先抢什么?”全班同学都回答:“抢出学校的旧电视机。”惟独小星说要先找一条船把自家的高档电脑和学校的旧电视机都抢出来。老师批评他没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并且告诉他:自家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体和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其家长当时也认为老师的批评是对的。 但促使家长改变观念的是一道外国的测试题。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某人驾车在一乡村公路上驶过时,有三个人正在等公共汽车:一个是陌生病重的老太太;一个是救过自己性命的医生;一个是自己心仪已久的漂亮女郎。而此人只能搭载一人。问此人第一个应搭载谁? 答案却出乎人的意料:把车钥匙交给医生,让他送老太太去医院,自己陪心爱的女郎一起等公共汽车。这个答案自然是自私的,但比无私的答案更有人情味,更容易被奉献者接受。
应该怎样尊重思想的多元性,尊重个人权利和人们实际道德水准呢?公与私、崇高与世俗并不是水火不相容,许多时候它们却恰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果我们的教育一味提倡向公、向高,对公民的道德要求超出一般人在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高度,其结果将会是,原本高尚的道德变成一些人的集体撒谎。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施教时,是否应该更理性更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