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基督教成为世界性宗教之前,有一件事必须做:一定要与耶路撒冷古老宗教的种族偏见决裂。一个杰出的传教者和组织者——保罗,挽救了基督教,使它免遭沦为一个小小犹太教派的厄运。保罗离开犹太,渡海到了欧洲,使得新教会成为国际性组织,它对犹太人、罗马人与希腊人一视同仁。 对于保罗,我们很熟悉。 从历史上讲,我们对他的了解比对耶稣要清楚得多。《新约》第五卷,紧接在福音书之后的“使徒行传”,足有十六章记载保罗的生活与工作。从他在西方异教徒中旅行时的使徒书信中,我们找到了他对教义的详细阐释。 他的父母是犹太人,住在小亚细亚西北角西里西亚区的大数城。他们给儿子取名扫罗。 他家境很好,罗马帝国几处都有亲戚。年幼时,他被送往耶路撒冷读书。在那儿,他的地位有点不同寻常,虽然身为犹太人,却成为罗马公民。 这一荣誉似乎是授予其父亲的,因为他为罗马做了一些事。在那时,这一身份就是“护照”,拥有者可享受许多特权。 扫罗受完教育之后,就去学做帐篷,后来自己经营这个生意。 年轻的扫罗是在严格的法利赛学校学习的,所以当此派要求处死耶稣时,他与公会步调完全一致。后来,他热心参加青年爱国者团体,他们力图根除那煽动性的教义,即那可恨的拿撒勒人在加利利和犹大到处传播的思想。 当司提反被乱石击死时,扫罗在场。但他却未动一根指头去挽救第一个为新教殉难的人。 但是,作为一群青年暴徒(他们借旧法律之名犯新罪行)的头领,他几乎每天与耶稣的信徒打交道。 这些最早期的基督徒,与同时代的大多数人截然不同,个人道德高尚,堪称楷模。 他们生活简朴,为人诚实,对穷人慷慨,与贫苦的邻居分享食物。即使上绞架,还在替那些迫害者祈祷。 起初,扫罗对这些大惑不解。不久,他开始理解,耶稣一定不止是个煽动革命的人,因为他能使那些从未见过他的人如此虔诚。 扫罗是个聪明的学生,而耶稣是个非常明智的导师。忽然间,扫罗理解了耶稣,全心服从于陌生导师的意愿。 他的转变,发生在一条寂静的路上。 当时,他正在去大马士革途中。耶路撒冷当局获悉,城里有不少犹太人开始倾向于基督教教义。大祭司令扫罗带几封信给大马士革的同行,请求降服这些信异端邪说的人,将他们送交耶路撒冷受审并处死。 扫罗天真愉快地接受了这项恐怖的使命。但是,在到达叙利亚首都之前,他顿时醒悟了。他那受蒙蔽的双眼突然看清了。耶稣是对的,大祭司错了。这是从那时起,数百万人得出了合乎逻辑的结论。 扫罗没有把信交出来,也没有请求逮捕不同政见者,而是直接去见大马士革基督教团体的领导人亚拿尼亚,请求施洗。 从此后,他改名为保罗,并以此名获得异教徒的使徒这一名声。 他放弃了职业,在巴拿巴斯的请求下,去了安蒂奥克城。在那里,基督徒的名字被首次公开授予接受耶稣教义、不再去旧犹太教堂祭祀的人。 保罗在安蒂奥克没呆多久,就开始了传教士的漫游生涯。他走遍罗马帝国的各个角落,最终得到的却是一座殉教者的坟墓。他被埋葬在罗马的无名墓地里。 起初,他主要在小亚细亚的沿海城市传教,使许多人改变了信仰。希腊人非常乐意听他宣讲,他们能领会他的思路,佩服他说服反对意见时采用的策略,于是欣然加入新教。 但是,地中海大多港口城市,那些小的犹太基督团体,却憎恨保罗,力图毁掉他。 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宗教偏见,不是一朝一夕能消除的。那些善良的人认为,保罗对信(希腊)宙斯神和(波斯)太阳神的人过于友好,这走得太远了。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身为犹太人放在首位,基督教的理想置于第二,并尽可能依照古老的摩西约法行事。 当保罗试图向他们解释两者(犹太教和基督教)毫无共同之处,一人不能同时信奉耶和华和耶稣的上帝时,他们的厌恶即转化为公开仇恨。 好几次,他们企图杀害这可恶的做帐篷的人。这些情形最终使保罗明白,基督教若要生存,必须呼吁所有公众,毅然同犹太教决裂。 他仍留在小亚细亚,但最后到达特罗阿斯时,他决定去欧洲。他穿越赫勒斯滂海峡,直接到马其顿中心的要城腓立比。 他到达亚历山大故国,因为熟悉希腊语,便用希腊语向第一批西方听众宣讲耶稣的教诲。他还没来得及讲第三次,就被捕入狱。但是,人们喜欢他,于是他得以悄悄地逃走。 这次不幸的经历并未吓倒保罗,他决定向敌人的堡垒进攻。他去了雅典。雅典人很有礼貌地听讲。但四百年来,他们听的新教义够多了,所以不再对传教士感兴趣。 保罗的活动从未受到干涉,但也无人前来要求施洗。 在科斯林,保罗大获成功。这可以从他后来写给科斯林教友的两封信得到证实。在信中,他详细解释了自己的思想,这些思想随着岁月的流逝,离犹太基督徒仍然感到亲切的旧教规愈来愈远。 那时,他在欧洲已住了几年。未来传教的基础工作都已打好。他可以回到本土的小亚细亚去了。 首先,他拜访了西海岸的以弗所,在那儿从远古时代起,就有座狄阿娜神庙。狄阿娜,阿波罗的孪生妹妹。她不仅是月亮女神,人们相信她可影响一切生物。正像在中世纪,耶稣的母亲马利亚要比耶稣更值得尊敬一样。 保罗对该城的情况不了解,便请求准许在当地教堂讲道,得到了许可。但犹太人听了几次便收回承诺。后来他租了一个从前一位希腊哲学家所用的讲堂。三年中,他讲道的地方或许可称之为第一神学院。 以弗所与耶路撒冷一样,是个单一宗教城。狄阿娜神庙的礼拜令不少人获益。 这里有游者来往,还有祭祀品供应。销售狄阿娜塑像的生意兴隆,朝圣者把它带回家,如同今天在卢尔德买圣母像和在罗马买彼得像一样。 自然,如果保罗成功,这种生意将遭到毁灭性的威胁。对创造奇迹的女神神力的古老信仰也会毁掉。于是金匠、银匠、神庙祭祀们就像几年前耶路撒冷的同行一样采取行动,与法利赛派和撒都该派杀害耶稣那样,准备杀害保罗。 保罗得到警告,逃走了。不过他的工作已经完成。 以弗所的基督团体已非常强大,不可摧毁。尽管保罗此后再也没来过。以弗所已成为早期基督教世界的重要中心。最早几次确定新教义的会议,也在此召开。这一点将在公元2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编年史中读到。 保罗日渐衰老。他备受艰辛,不知能活多久。在瞑目之前,他决定再次拜访导师升天的地方。许多人警告他不要走。 耶路撒冷所谓的基督教团体,实质上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保罗的大名受到某些人的咒骂。他们不会原谅这个热爱异教徒的使徒。他在希腊的成功,在一个仍由法利赛派思想统治下的城市,算不了什么。 保罗不信这些。但是,他一踏入圣殿便被人们认出,并迅速被一群人围拢,威胁要对他动私刑。 然而,罗马军队出面救了他,并把他送到城堡。 他们的确不知怎么处置他。起初认为他是煽动分子,从埃及到犹大来闹事。但当保罗证明自己是罗马公民时,他们立刻致歉,去掉原来加在他手上以防逃跑的手铐。 耶路撒冷卫队司令利西亚,发现自己处于与彼拉多几年前相同的尴尬处境。 他没理由控告保罗,但有责任维持秩序。他允许将保罗送交公会,耶路撒冷再次濒临战争爆发的边缘。 法利赛派和撒都该派一直在后悔,当初为了共同的敌人耶稣而仓促联盟,从而陷于一系列的激烈争论,导致耶路撒冷人民长期处于宗教争端的骚动中。 在这种情形下,不可能对保罗实行公正审判。因此,利西亚很明智地将他转移到城堡,以免遭暴徒袭击。 在尚未引起更多公众注意之前,他又送保罗到总督所在的该撒利亚。 保罗在该撒利亚呆了两年多。在此期间,他几乎享有一切自由。 但是,他厌倦了该撒利亚犹太公会对他的无休止的指控。最后,请求把他送往罗马,允许他向皇帝作解释, 这是他作为罗马公民的正当权利。 公元60年秋天,保罗前往罗马。 这次旅行灾难重重。载着使徒的船只在马耳他岛屿触礁。滞留三个月之后,才由另一只船将保罗一行人带往意大利。公元61年,保罗到达罗马城。 在这儿,他也享有很大程度的自由。罗马人确实不反对他。他们只是要他不要再去耶路撒冷,否则会由于他的出现而引起骚乱。他们对犹太神学没兴趣,当然不想审判一个罗马法庭认为无罪的人。 现在,保罗不再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允许他自由行动。他充分利用这意想不到的机会,在一个较贫困的居民区租了一间安静的小屋,开始传道。 在最后几年,他勇敢无比。他已是个老人,几乎被过去二十年的艰辛生活击垮。但是,坐牢、鞭打、遭石击,在船上、步行、马背饥饿等等无穷尽旅行的遭遇,比起能亲自在世界文明首都宣讲耶稣的思想,又算得了什么呢? 后来他讲道有多久,最终命运如何,不得而知。 公元64年,爆发了一场毫无意义的反基督运动,很快遍及各地。尼禄皇帝鼓励暴徒掠夺杀害所有信新教的人。 保罗,看来是这次大屠杀的牺牲品。 从此后,再也没听到有关他的消息。 但是,现代教会就是体现他天资的纪念碑。 保罗是基督教从加利利传到罗马的桥梁。他拯救了基督教,使它免于成为一个小小的犹太支派。 他使基督教成为世界性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