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的案件呈交给罗马总督。只要行省表面风平浪静,总督并不关心发生的事,他批准判处耶稣死刑。
结局如何,耶稣自然非常清楚。这一点,当与加利利的亲友们在一起时,他一再向门徒和亲友作过暗示。 耶路撒冷,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犹太民族的宗教垄断中心。它不仅使当地大多数居民获得个人利益,而且继续严守古老约法,如同在摩西时代一样。 自从大流放以来,绝大多数犹太人一直住在国外。他们生活在埃及、希腊、意大利半岛、西班牙和北非等地的城市,要比在犹大愉快得多。因为这些地方生意好做,挣钱容易。而犹大土地贫瘠,无休止的劳累之后,却收获甚微。 当波斯人允许犹太人回家时,若不是武力胁迫,不可能有足够的居民回到耶路撒冷。但是,自那以后,情况并无好转。 不论身在何处,犹太人依然深深尊敬耶路撒冷,将它当作民族的宗教中心。但是,他们却把有个安乐窝的地方当作祖国,只有强制才能让他们返回出生地。 结果,那些居住在古城内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与圣殿联系在一起。正如今天(美国)许多小小的大学城,其居民直接、间接地依靠大学为生,如果大学关门,他们就得挨饿或迁移。 这批人中掌握经济和精神权力的,首先是为数不多的专职祭司。其次,是他们的助手。他们照管各种复杂祭祀仪式所得的祭品。他们是训练有素的屠夫,只关心送来牲口的质量和数量,这也是他们的一日三餐。再次,是一般的仆从。他们为圣殿打扫卫生,在傍晚人群离散后清洁院子。 还有货币兑换商,现在称为“银行家”的人,他们买卖来自世界各地的奇形怪状的金属货币。 当然少不了各种餐馆、酒店和寄宿处的老板,为每年到此朝拜的成千上万的教徒提供膳宿。教徒们是为了遵守约法,在规定期限内到祖传的圣殿祭祀,年年如此。 还有通常旅游中心所应有的店主、裁缝、鞋匠、酒商以及制作烛台的手艺人等等。 这是一个宗教旅游中心,人们聚集于此,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举行某些宗教仪式。这些仪式,他们坚信不能在另外的地方由其他人主持,只能由自古以来一直任祭祀职务的人主持。 如果您想理解在耶稣再次大胆走进耶路撒冷时,投向他的那种强烈憎恨的目光,就必须牢记上述事实。 他来了,这个来自加利利一座偏远小村的木匠,谦逊的导师。他的伟大的爱甚至包容了罪人和税官。曾有两次,他被勒令离开。耶路撒冷不欢迎他。 他这次回来是又来惹麻烦,还是做几次讲演就满足了呢? 的确,有时他对同伴们发表一些简短的讲话,听上去并无不妥,但其内容却非常危险。他这人总在暗示,而不像博学的犹太法学家那样,总爱把所言之意隐藏在希伯来词句里面,给人一种学问渊博的印象。 不,耶稣不用那些空洞的腔调。他使用人人皆懂的词语。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 还有,那些关于牧羊人的比喻,都是日常生活的比喻,直截了当。 有些人企图将这些正确的比喻说成错误的引导和宣扬鬼神。 但是,耶稣用一系列新故事使他们哑口无言,令群众拍手赞同。甚至孩子也来听讲,因为他们喜欢这个人,他们还爬上他的膝盖。耶稣说:“让小孩来到我这里,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总而言之,这个拿撒勒人一直在做着、讲着一个正直自重的拉比从未涉及的事情。而且是如此愉快而平静地进行,以致警察都找不到借口干涉。 不过,他坚信的教义就不那么妙了。 难道他不是反复强调,上帝的天国处处存在,远远超越住着耶和华特选的少数子民的犹太国界吗? 他难道没有借口为一个生病的女人治病而公然破坏安息日吗? 据说他在加利利,还在外国人、罗马官员及那些永无资格进人圣殿的人家里吃饭,不是吗? 假想一下,如果该城居民认同这种说法,真的相信上帝的圣灵可以在大马士革、亚历山大和在摩利亚山一样祭祀,耶路撒冷、圣殿、祭司、旅馆老板、屠夫等人的情况会变成什么样子? 耶路撒冷将会毁灭,祭司、旅馆老板、屠夫以及所有人也将不复存在。 这些,想想都不寒而颤。摩西的全套约法将在可怕的口号“爱人如己”之前彻底崩溃! 事实上,这正是耶稣在生命的最后岁月,所讲的全部思想的要旨。 他希望,他呼吁人们要爱邻如己,彼此不要争吵。他为周围所见的残酷现实和荒谬不公而焦虑万分。他天生是个愉快而风趣的人。生活对他来说是一种欢乐,而非负担。他爱母亲,爱家人和亲友们。他参加村里的一切简朴的娱乐。他不是个隐士,也不鼓励他人采用逃避生活的方法来拯救灵魂。但是,这个世界似乎充满了无端的浪费、痛苦、暴力和混乱。 在这颗纯朴伟大的心中,耶稣提出了治愈这些疾病的良方,他称之为爱。这个字,是他教义的全部内涵。 他对当时的现存秩序兴趣不大。 他不主张反对帝国。 他也从未表示过拥护帝国。 狡猾的法利赛派试图抓住他的煽动性倾向,便探问他对国王的看法。但是,耶稣明白,所有的政治形式仅仅是一种妥协,因此拒绝表态。他劝听众服从当地法律,多想想自己的过错,而不是考虑当局的善恶。 他并未告诉门徒远离圣殿的宗教仪式,反而鼓励他们忠守宗教职责。 他衷心赞美《旧约》的哲言,不时在谈话中加以引用。 总之,他没有讲、宣传或鼓动任何足以引起对现行法律公开挑战的言论。 但是,站在法利赛人的立场,他却比所有最凶恶的反叛者更危险。 他使人们学会自己思考。
关于耶稣最后的日子,已有颇多的讲述,我们可简略一提。基督教编年史中有关这位伟大先知的一生中,没有哪一部分能比他死前的那些天得到的关注更多。 在那些无视未来的顽固者与一个敢于大胆向前的人之间,的确存在过长久不息的较量。 耶稣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这并不是说,人们真正开始了解他竭尽耐心讲解的这种新思想,而是由于人们一直在寻找可以崇拜的神(不论时间长短)。现在,他们开始把这个拿撒勒先知当作偶像崇拜。耶稣通过在威严的公会成员面前表现的可敬佩的性格和镇静的勇气,已感化了他们的思想。 他们乐于相信任何有关耶稣的说法,只要带点神奇色彩。 单纯的治病不足以满足他们激动的心情。 传说有个人病得很重,耶稣恰好路过该村。 天哪!不仅如此。病人正处于死亡的边缘。 最后,这个可怜的病人真的死了,埋了,却又被掘出来,被耶稣奇迹般地救活了。 这个故事,即著名的拉撒路事件,在轻信的犹太农民中影响深远,广为流传。很快又被添枝加叶加以渲染,后来演变成中世纪传奇和绘画的风行题材。 最终,听说创造这些奇迹的当事人来到耶路撒冷,人们争先恐后地前来观看。当耶稣骑驴进入城门时,群众齐声欢呼,纷纷抛掷鲜花,盛况空前,好似庆祝节日一般。 不幸,公众的欢呼犹如山岩上的营火,火势很旺,但为时不长。 耶稣深知这点,因此并未得意,这些欢呼和赞美并无多大意义。 他从前听过,别人后来也听过。 如果聪明点,他们就不会太当真。下面几页所体现的哲理更清楚地说明了这点。 耶稣进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住处。他没在城里停留,而选择了橄榄山上的伯大尼郊区。前几年,他和拉撒路及其忠实的姐妹马利亚和马大,常在这里留宿。 只要步行一会儿,即可到耶路撒冷。耶稣吃完一点东西,稍事休息,恢复前一天的疲劳之后,去了圣殿,再次拿起鞭子将牲口贩子和换币商赶出圣院。 第二天一早,他便遭到报复。 公会开始对付他。 耶稣刚在圣殿门口出现,就被武装士兵挡住。质问是谁给他权利,昨天下午做出亵渎圣殿的举动? 群众立刻蜂拥而上,纷纷表态。 有人说:“他做得对!” 另有人叫嚷:“他该被处死!” 他们争吵不休,挥舞手臂,就要动拳脚。这时,耶稣环顾四周,望着他们,他们立刻悄然声息。耶稣开始讲故事。 这简直是公开挑衅,法利赛派岂能容忍! 耶稣再次采取主动,他越过祭司直接向群众宣讲,而且同往常一样,只要耶稣亲自出现,立即获得听众的好感。 在与当局的公开战斗中,他是胜者。士兵们只好让他走,在他后面跟随着他的朋友们。他们安然回到住处,那天再未受其他干扰。 但是,这并不说明什么。 耶稣明白,法利赛派若要毁掉一个人,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因此,当夜幕降临时,他显得忧心忡忡。引起他焦虑的,另有原因。 迄今为止,门徒对他都很忠诚,经常跟随他的十二个门徒,始终如兄弟般相互爱护;彼此间的缺点,又能非常友好地宽容。 但是,其中有个人并非如此。他叫犹大,是一个叫加略或克略村的村民之子。所以,他是个犹太人。而其余十一人则是加利利人,这也许与他对耶稣的态度有关。 他总觉得自己被人瞧不起,那些加利利人总比他待遇好,他是籍贯的受害者。 这并不真实,但对一个心眼狭窄的小人而言,毫无恶意的言语会成为不可饶恕的冒犯。 犹大,看来是出于一时的狂热冲动跟随了耶稣。他是个贪婪的无赖,只从自己的卑劣品质出发,满怀报复性的仇恨。 他善于计算,所以门徒们要他掌管财务和记账,以使微薄的资金能十二人平分。 即使给予如此高的信任,犹大还不满足,其他门徒便不喜欢他了。他总是对别人强送给耶稣的礼物嘀嘀咕咕,不止一次公开抱怨,把钱花在他所谓的“无意义的挥霍”上。 耶稣曾对他讲,并极力向他说明,对他人真心诚意送来的礼物表示不满,是愚蠢和无知的表现。 但是,犹大并未心悦诚服。 他保持沉默。 但他也不离开耶稣,继续称自己为“十二人”之一,假装积极听取耶稣讲解的观点,可是心里,却在作自己的打算。他受到的责备刺伤了他的虚荣心,他决心采取最下等的策略:“复仇”。 在耶路撒冷,他是在自己人当中,要报复的机会很容易。一天,等所有门徒睡着了,犹大溜出了门。此时,公会正在开圆桌会议商讨对策,听说门外有个人要提供非常重要的情报。 他们让门卫带他进来,聚在一起听他讲。 犹大开门见山,切中要害。 公会要抓耶稣吗? 当然。 但是,他们担心会引起骚乱。这个拿撒勒人在群众中可是很有威望啊! 确实如此。 如果公开抓他,会引起麻烦。说不定罗马军会出兵,给法利赛人的威信致命的一击,说不定撒都该派还会在政治问题上别有用心呢? 言之有理。 所以不论做什么事,都得悄悄进行,在夜幕掩护下,最好别声张? 犹大颇为了解他们的心事。 但是,如果有个十分熟悉耶稣行踪的人来指点他们怎样悄悄抓住耶稣,并把他送进监狱如何? 正合公会心意。 那么,愿为这个非常有价值的情报出多少? 他们商量片刻。 报出价钱。 报酬犹大很满足。 买卖成交。 耶稣被出卖了。 代价是三十银币! 耶稣在伯大尼郊区,平静地度过了一生最后几小时的自由。 那天是逾越节。犹太人以吃烤羊和无酵饼过节。 耶稣请门徒们进城,他已在一家小馆子订了一个房间和一桌菜,和大家一起聚餐。 傍晚,犹大若无其事地与其他人一起离开住所。 他们下了橄榄山,进城后发现一切都准备妥当。 他们围着长桌入坐,开始用餐。 但是,这顿饭吃得并不愉快。他们已感觉到可怕的事情即将来临,因此这群忠实朋友们的心情都非常沉重。 耶稣很少说话。其他人也默默地坐着。 终于,彼得忍不住了,他说出了每个人心中的话: “主啊,”他说,“我们想知道,您确实怀疑在座的某个人吗?” 耶稣缓缓地回答:“是的,现在坐在桌旁的一个人,将会给大家带来灾难。” 门徒们纷纷站起,围住耶稣,为自己申辩。 就在这时,犹大悄悄溜出门外。大家都明白要出事。 他们再也无法呆在这个小房间里。 他们需要新鲜空气,于是就离开旅馆,走出大门,回到橄榄山,打开一家花园的侧门。一个朋友曾告诉他们,什么时候想十二个人单独在一起,随时都可进来。 花园名叫客西马尼,名字取自位于花园一角的一个油坊。 那天晚上,天气很暖,他们都很疲倦。 过了一会儿,耶稣离开小群体,但有三位亲密的门徒,远远地跟在他的后面。他转身请求他们原地等候,他要祈祷。 决定命运的时候到了。逃走还来得及,但是,逃走意味着默认有罪,意味着他的理想的失败。 在寂静的树林中,他独自作最后的激烈斗争。 他正年轻。 生活依然充满希望。 一旦被敌人抓住,死亡的形式会非常悲惨。 他作出了选择。 他决定留下。 他回到朋友中间。 哦,他们正在熟睡。 片刻之后,花园一阵喧闹。 犹大带领公会的卫兵来抓先知。 犹大走在最前面。 他拥抱了主人并吻了他。 这是卫兵们等待的信号。 这时,彼得意识到将出事。 他夺过一个卫兵的剑,狠砍一刀,卫兵头部顿时有个大伤口在流血。 耶稣拦住了彼得。 决不能用武力。 卫兵只是在执行公务。 打了第一拳还会有第二拳,思想不与匕首和盾矛相斗。 耶稣被带上手铐,穿过耶路撒冷漆黑的街道,带到了亚那的厅堂上,他同该亚法——他的女婿,都是大祭司。 他们欣喜若狂。 他们的敌人落在他们手里了。 审讯立即开始。 耶稣为什么一直宣讲那些有害的教义呢? 攻击旧礼仪的用心何在? 谁给了你这么谈话的权利? 耶稣镇静自若,回答:“无可奉告。”你们祭司当然知道问题的答案。他从未向任何人隐瞒任何事,何必再费口舌? 有个卫兵,从未听过犯人竟敢以这种口吻同公会成员讲话,就打了耶稣一拳,其他人抓住耶稣,捆得更紧,把他拖到该亚法的厅上,让他在那里过夜。 太晚了,来不及召开公会会议。 但是,当兴奋异常的法利赛派和心烦意乱的撒都该派听说耶稣被捕后,立即起床,在黑暗中冲到耶稣所在的房间。耶稣平静地等待着下一步。 忽然,门外传来消息,卫兵抓住了一个门徒,说是有个女仆刚刚向他们报告,这位渔夫是耶稣的密友,进城时常见他们在一起。 可怜的彼得惊恐万分。 灯光、吵闹、咒骂使他心慌意乱。 他战战兢兢,否认认识耶稣。 卫兵既失望又生气,将他踢出门外。 耶稣再次独自面对敌人。 在乱哄哄中,度过了第一晚。第二天一早,公会召开会议,既不核查证据,也不听取证词,便判处这个拿撒勒人死刑。 根据传说,那天是星期五,4月7日。 主要目的已达到,法利赛人除掉了威胁耶路撒冷的心腹之患。 但是,事情只做了一半。 罗马总督派来了几个重要使者。 彼拉多希望知道这场骚乱的原委。 他得到了答复。 毫无疑问,这事值得关心。是的,他要提醒犹太人,未经该区罗马总督的审讯,犹太人的国王和公会无权判处死刑。 貌似虔诚的法利赛人虽然心有不甘,公会不得不把耶稣送到彼拉多所住的宫殿中,等在外面。那时正值逾越节,犹太人不能接触异教的任何东西。 彼拉多大为生气。自从来到犹大,这儿总是麻烦不断,总有人打扰他,问他一些根本不懂的、看起来荒谬可笑毫无意义的问题。 他下令带耶稣到密室内。 他与耶稣进行交谈。 几分钟谈话之后,他确信没理由判处他死刑。 指控是荒唐的。 耶稣应予释放。 彼拉多派人请来公会的代言人,并坦率地告诉他,无法证明耶稣触犯了罗马法律。 法利赛派受到沉重的打击。 他们的囚犯似乎可能逃脱。 他们向总督申诉,告诉他耶稣从犹大到加利利,一路不停地制造麻烦。 这倒使彼拉多想出了一个主意。 “这人是加利利人还是犹大人?” “加利利人。” “带他去见希律·安提帕,他是加利利国王,由他去裁决。”彼拉多回答,并暗自高兴找到个好借口,不必插手此案。 但是,国王却像这个罗马官员一样,一点不想对此事负责。他来耶路撒冷是为了过逾越节的,不是来裁决一个判处死刑的犯人的。他已听过大量关于耶稣的传闻,一直把他想像为巫师。 希律王请耶稣给他显示一下巫术的秘诀。对此荒谬的要求,耶稣一口拒绝,这样,国王就不想见他了。 这时,人群纷纷涌向法庭。 “他说自己是国王”,他们大喊大叫,“他亲口告诉我们他超乎法律之上”,那些愚蠢的指责穿越了耶路撒冷的街道,在此更猛烈地喧嚷起来。 希律清楚,如果不采取行动,自己的辖区内就要发生暴乱。宁可牺牲一个不受欢迎的臣民,也别冒险失去王位。 “逮捕这个人!”他下令,“给他装扮成他想像的国王模样,再送还彼拉多。” 有人不知从哪里找来一件又脏又旧的外衣,披在耶稣身上。卫兵押着耶稣,和一群人又回去见彼拉多。 一个勇敢的人是会救耶稣的。可惜,彼拉多只是有好心而已。他把案件讲给妻子听,妻子鼓励他行使赦免权。但是,在耶路撒冷,他只拥有一支小小的警卫队,而公会成员的势力越来越具有威胁性。况且,撒都该派这时也同法利赛派达成共识。他们是政客,对宗教的兴趣位于其次。如果耶稣被释放,他们害怕实际后果,因此决定为了国家利益,必须让耶稣死。他们险毒地暗示被拉多,他们已准备好了一些秘密材料给恺撒,这些材料不仅将详细说明事情的经过,同时告诉恺撒,他派来的总督公然站在帝国敌人一边。 这意味着他将被免职,失去年薪。彼拉多软弱了,接着屈服了。 大祭司及其同谋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手中的犯人。公会开会研究行刑的具体办法。 按照惯例,犯人应用石头砸死。但是耶稣的案件特殊,死法要带点侮辱性。通常逃跑的奴隶被钉在十字架上,然后挂在那儿直到饥渴而死。于是,他们决定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 四名罗马卫兵和一名队长受命执行此任务。 他们抓起耶稣,令他站稳,再次给他披上那件脏旧的紫外衣,戴上一顶荆棘编成的皇冠,把两根沉重的杠杆做成的十字架压在他背上。 还有两个判处死行的强盗,一并提出牢房。 那天午后,这支吓人的队伍向竖着绞架的小山行进,它叫“各各地”,源于四周都是骷髅的“骷髅地”。 耶稣由于未吃东西而虚弱无力,由于挨拳头和鞭打而头晕目眩,他步履蹒跚。 路旁站满行人。 他们看着耶稣拖着身子,背着十字架缓缓地走上陡山坡。 嘈杂声消失了。 暴怒的人群也停止了。 一个无辜者将被杀害。 要求宽恕的呼声仍不绝于耳。 但是,太晚了。 残酷的悲剧要演到沉痛的结局。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 罗马卫兵在他头上系了个纸条,上写“拿撒勒人耶稣,犹太人之王”。 同时以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书写,以便人人能看懂。这意味着对法利赛派和撒都该派的蔑视。正是他们,应对这次可怕的、不公正的审判负责。 当最后一枚钉子钉过去后,卫兵们就坐下赌博。人群围成大圈观看。有些人仅仅是出于好奇,有些是他先前的学生。他们冒险进城,只为在最后一刻能与导师在一起。另外,人群中还有些妇女。 天,很快黑了。在十字架上,耶稣喃喃耳语。但是无人听得懂。 一位好心的罗马卫兵,把一块蘸过醋的海绵,挑在长枪尖上递给耶稣,以便减轻他被钉裂的手脚的疼痛,但是,被耶稣拒绝了。 他竭尽全力,保持清醒,做了最后的祷告。 他请求上帝宽恕敌人对他所干的事情。 然后,悄声说道:“结束了。” 他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