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一村又一村,耶稣同各种各样的人交谈。男男女女,甚至连小孩都来倾听那从未听过的充满善良、宽恕和爱的新言论。他们称耶稣为主,如同耶稣的忠实门徒一般,处处跟随耶稣。
在耶稣那个时代,一个具有新思想的智者,是不难找到听众的。 他无需演讲厅。也不必浪费宝贵的时间,来等候某人授予他教授头衔或任命他为牧师。 在犹大,同埃及或西亚一样,膳宿根本不成问题。 犹大气候温和,一套衣服几乎能穿一生。这里食物充足,大多数人只吃够维持生存的量就行,人们每日还可以从树上摘果充饥。 在士师和列王时代,祭司阶层掌握最高权力,想到处宣讲异教学说是不能容忍的。可是现在,罗马警察只在公路上站岗,在繁忙的城市维持交通。 罗马人对宗教事务很冷淡,允许所有人按自己的习俗选择教义,只要他们不与政治有瓜葛,不公开叛乱或煽动闹事。实际上,对自由演讲也没有限制。罗马现任行政长官执行这一原则,法利赛派若敢干涉这类集会,将受惩办。 难怪不久,就有一大帮好奇的村民跟随了这位新先知。不到一个月,他就获得演说家和先知的美誉,且声名远扬,超越狭窄的加利利。 约翰为此感到惊奇。尽管在公会的监视之下,他依然是自由的。他离开心爱的犹大,北上去会见耶稣。 这是两人最后一次会面。 约翰是否了解表弟的思想,大可怀疑。两位先知从完全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约翰鼓励人们悔罪,以免耶和华发怒遭惩罚。在这点上,他只是依照从西奈山的花岗岩中挖出的《旧约》行事。 而耶稣则相反(但还不那么肯定),在他看来,人生如同故乡的鲜花,沐浴在和煦的灿烂阳光之中。 施洗者约翰宣讲“不”! 耶稣则满腔热情地说“是”! 约翰及其犹太同胞,相信即将来临的救世主,是与想像中严厉的耶和华的形象一样。 耶稣的观念更显崇高,赋予他心中的万物之父以无穷的忍耐力和超越尘世的爱。 这两种观点,难以妥协。 有段时间,约翰似乎对耶稣的意图若有所悟,便告诉门徒,不必对自己寄予厚望,他只是另一位比他更伟大的导师的先驱而已。当有两个门徒根据这一提议离他而去,追随耶稣时,他丝毫不生气。 他已献出了自己思想的精髓。 他总觉得,自己衰老了。 然而,他那悲惨的死,正好是个适宜的解脱。 至于耶稣,在与约翰会见后,立即回到加利利,在拿撒勒稍作停留。 此时,约瑟已离开人世。但是,贤明的马利亚把小小的家维系在一起,孩子们只要需要,随时都可以回老家歇息。 当一个天才的母亲并非易事。马利亚从没有真正理解过儿子。他来去匆匆,周游各地。只要有三个犹太人在路边相遇,就会提起他的名字,有敬畏,也有憎恨。 但她非常明智,决不妨碍一个自己完全清楚在干什么的人。假若有时遇到不欣赏这位先知的看法,她也决不会停止对儿子的爱。 这次,当她心爱的儿子首次出行回家后,她报告了一件喜事。 本族中有人要结婚,邀请他们全家人去参加婚礼。 耶稣很乐意,但他说不只是自己去,还有跟随到拿撒勒的新朋友。他明确表示要待他们如兄弟。于是,他就带他们一同到迦拿参加婚礼。 耶稣与他们的这种亲密和谐的友谊由此开始,一直持续到他被钉在十字架上。 数百年后,种种奇迹被不断地添进耶稣的生活中,以使思想简单落后的人相信,耶稣直接从敬爱的上帝那里获得了启示。至于这次家庭欢聚的故事,讲到人人欢喜,是马利亚最后一次在亲友中与儿子相见,就不足为信了。这件事被涂上了神秘的色彩,中世纪的画家们一再以此为题,风行一时。 根据这个新记述,因众多不速之客的驾到,打乱了主人的计划,使喜酒不够喝了。 招待者左右为难,除水以外,家里再无别的东西可吃。不论是犹太人、希腊人还是罗马人,都不会以水待客的。仆人们赶忙找到马利亚,她是个细心的主妇,或许知道怎么做。马利亚又告诉了儿子,求他想想办法。 耶稣正在沉思。仅仅被饮食琐事所打扰,他有点恼火。但他是个通情达理的人,理解这些细节的重要性,体谅主人的难处。主人原来的精心安排,却被他们这几个不速之客的突然来临打乱了。 为使亲戚摆脱尴尬,他悄悄将水变成酒,宴席圆满结束,皆大欢喜。 时光流转,类似的神话故事不断地添进原故事中,这很自然。 人们常常喜欢把超人的力量与他们所敬仰的人相联系。 希腊众神和英雄都创造过许多奇迹。古代的犹太先知能使铁块漂浮在水面,能在深水里行走,偶尔还能干预星系的正常运行。 在中国、波斯、印度和埃及,不论何处,总能遇到关于超自然奇迹的神奇记载,远古时代的居民,对这类事习以为常。 由此证明,人们普遍需要一个幻想的世界,在那里,一切不可能的变化当然存在。这种需要并非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国家或种族。 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耶稣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如此深远和不可思议,以致即使没有那些有关神秘魔法的添枝加叶,我们也愿意接受他。 这样说,也可能完全错了。 但是,读者能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找到关于所有奇迹的详细而全面的叙述,我们仅仅理清耶稣最后一次离家时所经历事件的脉络,这就足矣。后来,他开始传播宽恕、容忍和爱的教义,最终导致被钉在十字架上。
|